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探究

新闻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月20日 23:41

景德镇传统陶瓷花瓶 仿古颜色釉堆雕瓷瓶 -瓷器工艺品 金安发

徐慧

摘要:前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文化聚落极多,在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想真正实现对景德镇传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就应当积极采取各种互动保护策略方可实现保护。鉴于此,文章先从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基本概述入手,进一步分析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保护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几点保护策略与利用。

关键词:景德镇 传统陶瓷 文化聚落 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47-02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基本概述

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遗产散布于各个聚落,古老村落、城市古街巷等皆包含其中,历史年代均不一致,这些聚落各具特色,在我国传统陶瓷文化中可谓是典型代表。虽年代久远,但仍可找寻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踪迹,多数聚落仍保存着较好的陶瓷生产活动,且其链条有序的传承了下来,这也是陶瓷文化聚落最具价值所在。这些聚落得以传承的根本在于本土文化,既关乎到文化习俗与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更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发展演变,这些聚落不仅保存、延续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在变幻的时代中也与之发生着变革。

传统陶瓷文化聚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景德镇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聚落改造和保护的矛盾也愈发凸显,聚落受到来自不同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情况实为紧急。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改造与保护就值得深究了。

二、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一)形成

首先,自然因素是景德镇瓷业生产的重要动力源泉。丰富的瓷土矿藏为陶瓷制作、制瓷工具提供了原料;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广填充了烧窑的燃料资源、还能吸收烧窑产生的CO2,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景德镇有五大支流,且市域内河流纵横交错,便利的水利条件有效保障了瓷土的淘炼。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陶瓷生产而供应了一个天然供给系统。

其次,社会因素中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形成亦产生着重大影响。元代专门设立皇家烧造瓷器;而明代更是设立御器厂,促使了多元化风格的瓷器品种的形成;到80年代,政府将古窑瓷厂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下使得景德镇瓷器名扬海内外,推动了瓷器的快速发展。同时,景德镇素有传统的烧“太平窑”等风俗习惯和推崇地方行业规约习俗习惯,前者在文化聚落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后者则是陶瓷技艺文化表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陶瓷文化聚落高度。

(二)演变

首先,生产原料是早期景德镇聚落聚集的主原因。早期景德镇窑场遍布在瓷土、燃料资源地区,在此形势下窑场逐渐增多,产业结构链也不断扩宽,人口开始聚集起来。当时陶瓷聚落主要坐落于当今景德镇的东南角,并非处于中心位置,在偏离市区且又海路交通不便的影响下,所生产出的陶瓷品只能在原产地附近销售,其陶瓷文化聚落发展有所限制。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景德镇船舶业不断崛起,生产原料可传送至各地,但陶瓷产业分工逐步细致化且交通运输成本也有所上升,使得早期的聚落开始迁移至其他地区。在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好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朝着市区、近郊、东南流域等地方迁移便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白虎湾、刘家湾等著名聚落地由此出现,不仅有丰富的原料,更有农业带动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至明清时代,海外市场的逐步扩大,激发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城区中更是聚集了散落在乡村中的各个制瓷作坊,大量人员投入制瓷业中,景德镇也因此享有“十八省码头”支持的大都会。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存在的不足

(一)保护方式较单一

首先,景德镇生产保护基地数目和陶瓷种类没有相对应。景德镇陶瓷种类较多,青花玲珑瓷、粉彩、青花瓷等更是名闻中外,但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有限公司却仅有两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只有三个。面对庞大数量的陶瓷种类,却没有与之配比的生产保护地基数量,实难起到真正保护的效果。其次,对于陶瓷文化保护主要有东部陶瓷民俗文化博览区、西部陶瓷文化博览区和中部御窑遗址这三个板块,而保护也只局限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并没有真正深入整体性与生产性的保护层次,更不用说将文化生态保护方式引入其中。如此单一化的保护方式,自然难以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整体保护难度大

景德镇手工制瓷生产分工精细化,产品分类生产更是追求专业化。当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生产保护基地也只能实现几个品种的保护,并不能达到囊括所有技艺,以实现完整的集中保護,就目前景德镇的所有企业来看,尚无一家可将景德镇陶瓷技艺给予全部集中的保护。

(三)保护偏离了方向

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保护方向呈现偏离化,主要有保护经费使用不合理、涵盖范围不足及其政府规划有所偏离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当前景德镇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保护经费大部分用于丛书出版、数字化建设等存续状况较好的御窑厂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但对于典型性代表的陶瓷聚落却甚少投入资金建设;第二个方面则是手工制瓷工序极多,共有五大工序和七十二道工序,但我国手工制瓷技艺的国家级别传承人却仅数十位,且大多是传承画工和装饰这些相对存续良好的工序,烧制工序等则置于边缘化;第三方面主要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集中在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市区和景东片区,但政府却将其迁移至洪源罗家片区,没有充分意识到陶瓷文化脉络以及聚落居民意愿,导致了洪源罗家片区难以产生新陶瓷聚落文化,仅有一具“空壳”陶瓷卖场,阻碍了陶瓷文化聚落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对策与利用

(一)对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予以传承

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之一便是生产性保护手工制瓷技艺。所谓的生产性保护实际上便是立足于手工生产的基本规律和自然演变趋势,有机综合手工技艺所具有的传承特征和存在形式,在坚持生产性保护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制瓷技艺朝着专业精细化和商品化方向转变,真正造福于社会。endprint

(二)积极的引入文化保护小区模式

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既要从文化遗产本身保护入手,更要保护自然社会环境,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还应积极引进文化保护小区模式,一方面,应准确认知与陶瓷文化生成的人文历史、生活文化等方面内容,并积极关注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将单一化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元文化的综合保护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借鉴生态保护小区模式,查阅国外相关成功经验,选取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且保持得较为完好的传统文化生态村落、城镇等,来展开有效性的重点区域保护。并根据各个区域的文化遗产分布和存续状况来施以因地制宜的保护。

(三)提高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度

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方可保存好这悠悠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首先,应充分激发社区民众陶瓷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如提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赏、展演,以提高民众参与保护的热忱;其次,还应积极联合当地学校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活动。如在中高职院校中开设相关的非遗专业,以扩宽学生的知识眼界,为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而培养高素質人才;最后,还应充分调动企业的文化保护积极性,如在产品设计中科学融合陶瓷文化保护理念,或是加强校企合作,以强化非遗传承人才的文化认知。

(四)合理进行文化聚落的旅游开发

合理利用陶瓷文化聚落,带动景德镇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如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水点桃花系列杯子等纪念品,或是开发银行金卡用户的协会纪念茶杯等公关产品,这些均凸显景德镇陶瓷的特色所在。此外,开发旅游路线应立足于游客体验所需,如开发手工制瓷体验活动、陶瓷研修之旅等路线,让游客真正融于别具一格的陶瓷文化之旅中,体验来自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结语

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工作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若想真正保护并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要直视其保护的不足之处,并以鲜活的方式来加以传承,积极鼓动广大民众参与到陶瓷文化保护之中,科学开发文化聚落,让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实现更好发展。这是每个瓷都人所需重点关注和思索的一大课题,其保护传承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艳,彭恩仁,许亮.刍议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J].新西部旬刊,2016,(10):42-43.

[2]李松杰,李兴华,肖绚.基于符号学的景德镇产业聚落景观的变迁——以瓷茶互动为视角[J].农业考古,2012,(05):41-45.

[3]安玉心.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李莉,倪艳祥,李鸿.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聚落与“非遗”保护[J].中国陶瓷,2014,(02):74-76.

[5]王伟,章胜晖.陶瓷文化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34-137.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聚落 文章 陶瓷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