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婺剧英译策略研究

新闻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月06日 18:18

中日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王慧

【摘 要】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这几年婺剧不断走出国门,但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影响了婺剧跨文化传播效果。从跨文化视角来探讨婺剧台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能吸引更多人对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学术注意力,提高婺剧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婺剧;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021-02

婺剧是金华地方戏曲,有“徽戏的正宗,京戏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誉。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这几年婺剧不断走出国门。丰富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不仅让当地华人华侨倍感亲切和自豪,也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带给人们极大的艺术享受。遗憾的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观众对婺剧的理解和观剧效果,无法让外国观众充分领略婺剧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共享的桥梁,为婺剧的跨文化传播扫除障碍,婺剧翻译至关重要。

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所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目的语和原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视角探寻婺剧英译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以吸引更多人对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学术注意力,扩大婺剧受众,提高婺剧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从而使其得到更有效的保護、传承和发展。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

戏剧翻译是翻译研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戏剧翻译除了要涉及书面文本由原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语际翻译,还要考虑语言之外的所有其它因素”(Bassnett1985:87)。世界著名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的成名力作《翻译研究》在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认为:语言存在于文化当中,译者如果脱离文化语境去处理文本就会有风险。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强调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目的语和原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观众和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等值。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是婺剧台词翻译的有效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关键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些实例讨论了归化和异化在婺剧台词翻译中的应用。在翻译普通白话文为主的婺剧台词时,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台词时,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二、归化策略下的英译方法

归化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容易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归化策略下可采用增补法、省略法、替代法等来翻译婺剧台词。

(一)增补法(amplification)

增补法是翻译时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词语以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方式。英语的语法和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译者必须要考虑用什么人称、什么时态和语态;英语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婺剧台词时注意译文逻辑上的严密完整。如最经典的婺剧折子戏之一《僧尼会》小和尚的台词:

每日里师父要打,(啊呀)师兄要骂,(啊呀呀末)恨不得私自逃奔转回家。

“师父要打”的宾语、“师兄要骂”的宾语和“恨不得私自逃奔转回家”的主语都省略了,懂汉语的人都能理解小和尚说的是自己,但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省略,必须保证句子结构的完整,而且还必须明确谁的师父、师兄,可译成: My Master beats me every day ,my senior apprentice scolds me every day,I really want to escape to home.译者补充了两个代词所有格“My”、两个宾语“me”和一个主语“I ”,从而使英语译文在形式上符合外国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逻辑。

(二)省略法(omission)

省略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翻译时可以省略,不必翻译出来,又不影响原文的意义。婺剧是金华地方戏曲,语言中有大量的地方方言,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婺剧的方言特色体现在台词的多个方面:如人称代词“侬”,句首语气词“格”、“格么”,句末语气词“格”、“格喏”、“哇”等等,其中语气词“格”,可用于句中、句首和句末。如《僧尼会》里小和尚的两句台词:

我爹娘无可奈何哭哭啼啼将我送入那空门去,因此上啊,悉历历格嗦,格嗦乐乐格悉,格悉悉嗦嗦将我头发剃了干净。

这里的“格”是金华方言语气词,“悉历历格嗦”、“嗦乐乐格悉”、“悉悉嗦嗦”都是方言象声词,“因此上啊”的“上”也是方言。这些方言词在这里不代表任何意义,在翻译时可采用省略法。省略的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又不牵涉到文化层面意义的缺失。

(三)替代法(replacement)

婺剧台词中还有一些方言词和词本身的意思完全不同,要准确地译出这些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词,译者除了具备一般翻译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以外,必须同时具备深谙婺剧发源地的方言与文化,才能准确翻译出台词的原意。如《僧尼会》里这句台词:“前世实实里格每日里念不尽格许多菩萨,撞不完这短命格钟鼓”,其中“前世”、“ 短命”、“实实里格”在句中均没有词本身的意思,只是语气词,表示厌烦。在这里“前世”、“ 短命”、“实实里格”这些词并非代表词的原意,在英语文化背景中也缺乏所指,但直接省略又无法表现小和尚那种腻烦心理,可以用替代法,如用“Day after day”来暗示日复一日做同一件枯燥无聊的事。而且,在这里用替代法也更符合英语语感的需要。

(四)转换法(shift of perspective)

转换法就是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

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如经典婺剧折子戏《牡丹对课》中吕洞宾故意不言明药材名称,想难住白牡丹的两句唱词:

一要买,游子思亲一钱七

二要买,举目无亲七钱一

“游子思亲”是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举目无亲”是形容词,意指人生地疏、孤独无依。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游子思亲”和“举目无亲”在这里充当宾语,转换成名词更合适。“游子思亲”可以译成“homesickness”,而“举目无亲” 可以译成“friendlessness”。

三、异化策略下的英译方法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文化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不同的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异化能丰富外来词汇,帮助异国观众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异化翻译还是值得提倡的。异化策略下可采用音译法、阐释法等方法来翻译婺剧台词。

(一)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音译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音代义的方法。为避免歧义,汉语中地名、人名翻译时一般都采用音译。要注意的是音译人名时不能按照英语习惯先名后姓,如婺剧《梦断婺江》中男主角李世贤,不能译成“Shixian Li”,而应当译成“Li Shixian”。1978年,我国政府已规定统一采用汉语拼音音译我国地名、人名,而且音译中国人姓名都采用先姓后名的排列顺序。同时出版了一系列译名辞书。我们应在翻译时参照这些资料采用规范译法。

采用音译法翻译一些专用名词时,除了要考虑规范外,还要尊重源语言的特点及已经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梦断婺江》中“婺江”不能译成“Wujiang”, 而应当译成“the Wujiang River”;“清朝”不能译成“Qing Chao”, 而应当译成“Qing Dynasty”; “太平军”不能译成“Taiping Jun”, 而应当译成“Taiping Army”等等。

(二)阐释法(interpretation)

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源语中的“障碍点”做注释,推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无障碍交流。如《牡丹对课》吕洞宾唱词中的数量词:

一要买,游子思亲一钱七

二要买,举目无亲七钱一

以上台词中,“一钱七”和“七钱一”在英语中没有相同的数量词,如翻译时换算成“克”,就分别是“5.3125克”和“22.1875克”,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会让目的语观众很费解。如果翻译成“1.7 Qian”和“7.1 Qian”,后面对“钱”进行注解,那就既容易理解,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两句唱词译成:

First,I want to buy 1.7 Qian of “homesickness”.

Second, I want to buy 7.1 Qian of “friendlessness”.(1Qian = 3.125g)

呂洞宾故意刁难白牡丹之意就呼之欲出了。

四、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进程的加快和各民族之间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也在逐渐变淡。但另一方面各民族又呼吁“文化多元化”,要求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翻译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应站在沟通不同文化的立场上,以“交流与沟通”作为翻译的宗旨, 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这一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策略,力求既要保留婺剧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要便于海外观众理解婺剧文化,尤其要注意婺剧中反映特定历史情景的文化内涵,让婺剧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顾秀丽.中国传统戏曲越剧英译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2.

[2]刘金龙,叶红卫.跨文化视角下的古诗词曲英译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

[3]刘常兴.豫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J].四川戏剧,2016(2):153-155

[4]马勇,马艺.跨文化视角下川剧英译策略研究初探[J].四川戏剧,2013(7):64-67.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婺剧 文章 文化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