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

新闻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12月20日 04:13

广西 理论宣讲植根乡土

谢雱++陈锐

摘要:今天,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正成为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了现代人在艺术活动中追求“植根乡土”的审美文化诉求。本文简述了民俗文化的回归现象以及乡土绘画的新景象,分析了“植根乡土”在“乡愁”绘画中的诸种表象,最后说明了当代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是人们在精神迷失后的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关键词:植根乡土 绘画 乡愁 审美文化 诉求

民俗文化作为民众的一种文化生活,它反映的是一种世代传袭却又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形态,它是从民众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物质、精神、社会等文化现象。而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商业化盛行、娱乐文化趋向媚俗化的当下,民众心灵迷失、精神失落的今天,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正日益凸显,它以其朴素与内生性特征水乳交融般浸润、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深处。

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土绘画作为在中国大陆上纪80年代兴起的一股美术潮流,是对“文革”时期追随政治权势,抵触人性与个性的反拨,是艺术创作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这种“回归”在很大程度上与以民众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意旨不约而合。乡土绘画在发展、探索中,正逐步超越了一般乡土风情的描绘,使其绘画本身颇具当代审美意义与永恒文化价值,并上升到了对人类情怀终极关怀的追问高度。时至今日,“乡土”已不仅仅只是艺术题材范畴,更是一种文化范畴与情感范畴,其研究颇具人文价值与审美意义。

一、当代绘画中的“乡愁”是一道“民俗”景象

1.现实主义乡土绘画与民俗景象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①民俗文化的表象广泛,它包括物质生产民俗,如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等;物质生活民俗,如待客食俗、节日服饰、居住习俗等;社会组织民俗,如宗族血缘关系中的族谱、词堂、祖坟以及祭祀活动中的备祭、摆供、叩拜、享胙等习俗;岁时节日民俗,如年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习俗;人生仪礼民俗,如成年仪礼、婚姻仪礼、丧葬仪礼等习俗;当然,还有民俗信仰、民间游艺竞技,等等。而这些表象出现在现实主义乡土绘画中则构成了一道道“植根乡土”的“民俗”景象。

现实主义乡土绘画是乡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乡土生活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乡土绘画又称写实主义乡土绘画,因为它强调描绘的客观性或写实性,注重细节的真实与典型,其思想倾向与情感是自然流露的。它反映在追求“真善美”的写实主义乡土绘画中则是把这种理想向往再现为现实生活的典型景象。现实主义的画家们常以写实的手法、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直接描绘乡村事象,将民众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于各种乡土题材的绘画之中。如画家陈树中的《野草滩系列》油画作品,就将画面定格于北方农村生活中,画面既描绘有各种破旧的农具、果实、器皿,也有描绘迎亲、叫卖、收割等乡村生活的情景,画家运用写实技法将细节一一描绘,让观者的“乡愁”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农舍墙上的标语“劳动是生存之父,土地是生存之母”,正是其系作品“植根乡土”的意旨体现。同样运用写实手法展现“民俗”事象的还有画家郑艺的《驰骋的心》《多思季节》《汗滴禾下土》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描绘的亦是无垠的东北大地,但画家所关注的生活原型,其笔下的农夫形象不再着重刻画他们的艰辛与重负,而是展示其一种无奈的表情与心境,即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的境遇下,农夫们是固守土地还是像其他人一样也去进城打工,其表情是既犹疑又焦虑的,再加上画面中那些老黄牛耕地、耙子锄地、农妇挤牛奶等事象,简直就是一道现实“民俗”的难忘景象。

2.浪漫主义乡土绘画与民俗景象

相较于现实主义乡土绘画作品,浪漫主义乡土绘画作品则更强调画家个体情意的表达,并按照理想的面貌来表现乡土事象的创作方法。其作品的特征是追求理想性,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意性,注重画面的形式语言及个性图式的表达。浪漫主义乡土绘画的这种对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与发掘,使得其作品承载的不仅仅只是乡土风情,更重要的是依托这些表象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和人性的颂扬。如在画家段正渠创作的《东方红》《年货》《乡村节日》等作品中,他就将黄土高原的粗犷与苍茫表现得极具艺术感染力,颇具表现主义的风格,并力图通过这些重要的民俗事象,表达自已内心翻滚的原始欲望与冲动,留住易逝淳朴的乡土之情。再如从画家罗中立的《晌午》《荷花池》《山路弯弯》等作品中,也可看出画家已从早期的“集体共性”转到了现在的“个性图式”,开始将文化思考融入乡土事象之中,并从乡土的立场去解读和传达生命本真状态中潜藏着的生命意识,所以他笔下那些极具原生态的纳凉、小憩等场景便构成了一道道野味浓烈的民俗画卷。还有从画家孙为民的《乡间七月》《夏天》《农家十月》等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画家借助西方印象主义的色彩表现,使这些作品在朦胧色光中洋溢着浓郁“土”气的民俗景象,达到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

二、当代绘画中的“乡愁”是人们审美“寻根”的文化诉求

1.乡土情结承传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土地为生存基础,将土地和丰产紧密相联。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其实就是中国乡村文化的传统。“中国的乡村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都潜伏着如此独特的恋土和恋家相重合的‘乡土情结”②。人们对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城镇化高歌猛进的境遇下,审美“寻根”的意义在调整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上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透过乡土绘画所呈现出的这种“乡愁”情愫已被人们上升到一种文化归属的审美情怀,其画面中“植根乡土”的“民俗”景象,是人们对几千年来以乡土为根基的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乡土情结之民俗事象的外在彰显,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仁”的挚著追求的体现。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追寻以“承”为先,之后必然包含着“传”的大众化与变迁性等内容。我国的绘画艺术,自上个世纪从“伤痕美术”的政治题材中脱离出来后,“乡土情结”随后进入到人们、特别是画家们的文化关注之中,且展现出对乡土生活、人性的审美追寻。正如被家乡黄土高原铸就了根性与品位的画家丁方所言,“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个体的人必须返回其精神母土,因为只有获得蕴藏于大地深处的力量,才能使得我的灵魂真正地上升”③,并在其创作的《圣灵的火焰》《耸立的赞歌》《天光》等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可见,乡土情结的承传决不会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时至今日,它反而能对城市文明的异化、守护本真自然的“复魅”颇具意义,使处于文化焦虑、文明失迷的人们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endprint

2.历史文化研习

作为国家珍贵文化遗产的民俗事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明与文化体现。然而,在当下“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许多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俗生活传统正受到利益的驱动而被逐渐分化瓦解,“喧嚣”“玩世”“焦虑”甚至已成为了现代化都市的代名词,人们急需从欲望充斥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洗涤与解脱,自然这些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便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它们在“植根乡土”地展示“民俗”事象中,讓人们透过乡土风情与审美情感的陶冶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根”,也在这些直观的艺术形象中了解和学习了许多优良的民俗事象,更明白了当代“乡愁”绘画的审美意义。如画家孙向阳的《乡戏》一画,就很好地借鉴了民俗艺术的戏曲题材与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及符号,其创作的作品对于我们研习民俗艺术就是一种很好的弘扬方式。

3.审美情感释怀

审美情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它贯穿于审美过程的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和动力。它作为人类的高级情感之一,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性的一种愉悦,便是审美情感的释怀。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乡土绘画在中国大陆逐渐兴起,无论是描绘乡间风情还是地域民俗,无论是写实主义手法还是浪漫主义手法,乡土绘画均以其“植根乡土”的民俗事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均以其“乡愁”的基调释怀着人们的艺术情感,其强大的亲和力与独特的审美意蕴已越来越让置身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浪潮中的人们重新感悟到了乡土的诗意与温情,让人们回归到了对生命、人性、自然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犹如画家王晓光创作的《家园》《走进秋天》《北方高粱》等作品,让观者在这些古朴、本真、诗意的乡土风情中徜徉与憧憬,让疲惫压抑的心灵得到安抚与释放。

结语

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正成为当下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了人们在艺术活动中追求“植根乡土”的审美文化诉求。它是现代人在精神迷失后的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绘画中的‘乡愁文化—— 关于乡土情结的审美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C0726)

注释:

①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2.

③丁方.我心在高原[M].上海:三联书店,2004.7.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乡土 生活 民俗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