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厚积薄发

新闻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02月12日 12:41

固本培元厚积薄发

张国强

本者,根本也,基础也。所谓固本,就是抓根本,打基础,训练基本功。书法之本就是前人留下的经典、规矩、规律,掌握得愈多,基本功愈扎实,发挥个人艺术天赋的空间就愈大。固本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开始阶段或某一阶段的事情,而要相伴终生。

元者,元气也,神采也。它是贯彻到自己作品中的精神气质,既是对古人经典的吸收提练升华,又是个人艺术天赋、艺术追求的实现。元气的培养,只能从长期的深入经典中求,从不断的思考和感悟中求,没有捷径。无论是固本还是培元都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的厚度,方可破茧而出。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说的是一切成就获得之通理,大舟远行必有大水,展翅高飞必赖大风。又云:适莽苍者,三餐而返,食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你如果只想在近郊的草丛里跑一跑,吃饱三餐饭就行了;如果要到百里之外,就要准备隔夜的粮食;如果志在千里,那就必须准备三个月以上的粮食。至于书法,其理攸同,要想走得高远,必须高度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一、明确目标走对路子

在庞大的学书人群中,目的不同,目标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目标也不同。就相对比较专业的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大抵要有三个层次:

一是初级目标。能掌握基本的东西,方向基本确立,方法对头,临帖得法,具备一般的创作能力,出手便有古法,用笔结字基本成形。

二是中期目标,希望能够入选全国专业性书法展览。这个目标既是一个理想,又很具体,既有难的一面,也有易的一面。就其难而言,现在每次专业比赛,收稿量动辄万件左右,重大比赛数万件,而入选往往几十分之一,没有过硬的水平的确很难选上;就其易的一面而言,现在评审的机制很规范、很公正,大家都在一个平面上公平竞争,真正高水平的作品绝不会埋没,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基本功。入选全国专业展览不是书法的高远目标,更不是终极的目标,但对每个真正学书的人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检验作者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促进创作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从业余走近专业的一个重要门坎。

三是高远目标,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责任和担当。把书法当成一种事业来,当成人生的价值追求,这一阶段要摆脱一切急功近利和哗众取宠的东西,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深入进去搞艺术,尽其所能为书法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从事书法学习、创作、研究的人都要为自己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好高骛远和急功近利都是不可取的。目标是方向的指引,实现目标要靠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徒走弯路。纵观古来成功之道,习书惟有师法先贤,舍此并无他途。无论宗碑宗帖,师法哪一家经典,走向成功之路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精选一帖,沉酣其中,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忠于原帖,一丝不苟,纵有犹豫,不为所动。这一阶段或长或短,因人而异,直到逐步得其形神,站稳脚跟,提笔作字,即入古法,使人望之而知其法乳。

第二阶段。专一家而涉多家,将渊源相近的经典法帖综合习练,比较梳理,明辨同异,汲其营养。其间,或时时被不同碑帖所牵引,即所谓写谁像谁,这时需要谨慎,须牢记宗主,守根顾祖,取其所需而舍其不需,使万流归源,不断拓展自己而非随意改变自己。

第三阶段。家法既守,主心骨已立,怎么写都不离所宗,又能自由出入各家,到极尽娴熟时众家精妙皆可为我所用,变动挥洒在不缚不脱之间,到此境界,自然生面大开,风格自成。

二、知其短板,重点突破

成功的书法作品,其中都包含许多应有的元素,诸如笔法、字法、章法、气韵等等。要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到局部的反复训练,一点一点加以解决,步步深入,日臻完美。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每个人在一定阶段都有短板,短板制约着自己的整体水平。比如一幅作品,绝大多数字写得很好,几个字写得不好;又比如一个人整体书写水平不错,而遇到几个特定的笔画就写不好了,这些不好的局部,往往很刺眼,对整体影响很大,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技法上的短板问题,每个人情况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不同,原来感到不错的地方,随着水平的提高,后来又成了短板。从最能彰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角度,或者从人们最先关注作品的环节来看,我感到最重要的是线条的质量,即用笔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每个习书者都要对此下终生的功夫。古人对用笔有诸多论述,我们要深加体会,付诸训练。孙过庭在《书谱》中完整提出了“执、使、转、用”的概念。执,谓深浅长短之类也,主要指写直的笔画,要加强提按、力度和速度的控制;使,谓纵横牵掣之类也,主要指纵横连贯的笔画,要善于折笔的运用;转,谓钧缳盘纡之类也,是指在二个三个方向作一笔来完成时,要善于圆笔的运用,使之出现饱满圆润的效果;用,谓点画向背之类也,主要是解决点画姿态的问题,书写时要注意方向、轻重、大小等变化。在古人书论中,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这些概念,讲的都是线条的质量、用笔的问题。其中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习书的人都明白,有意识地去训练和追求的就更少了。如折钗股,试想女人头上的金钗,折断或折弯会是什么效果,断处必定是齐平的茬口,弯曲处必定是弧圆的形状,喻于用笔的起始处和圆转处,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效果。如屋漏痕,犹如雨淋于壁,蜿蜒下注,饱满而流畅,喻之书法之线条,即绵厚、饱满、圆润、气息通畅。如锥画沙,我们可以尝试锥画沙与锥画雪、画石、画粉以及画各种物体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痕迹也是截然不同的,写字就要找到这样的感觉,追求这样的效果,要有深入感、锋利感、磨擦感,线条厚实、圆浑、均匀、自然,起止无迹,这样的感觉非藏锋、中锋不能实现。观古人之墨迹及当下成功之作,我感到用笔的关键在四个环节:一是起笔要肯定,要有发力的细微动作,下笔果决,干净利索,沉稳自然,一触即发,不可轻轻入纸、随意划过,也不可犹豫不决,拖沓迟滞。二是运笔,要稳定和铺毫,腕指沉稳发力,锋颖完全铺开,即使是细线也要铺毫完成,提笔行走,力贯毫端,不可忽重忽轻,颤颤悠悠,不可拖笔行走,肥而无骨,不可笔锋几根毛着力,出现扁笔、卧笔、鼠须之类的败笔。三是转折,贵在方圆兼施,使转自然,转折是在运动改变方向,改变节奏,要善于在运动中调锋,提按自然、发力均匀,使之出现方而无棱、圆而有骨、刚劲结实的效果。四是收笔,关键在于藏露并用,力贯到底。收笔时不可处处出锋,不可过早收势,而要沉着扎实,力达末端,同时注意方向、姿态上的变化。在具体书写时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连、一气呵成的,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就像战士练队列,先弄明白了一步一动的要领,然后形成连贯协调的动作,大家一起走就成了队列,笔法的训练也是这个道理。

三、成形靠勤,成才靠悟

学习书法,勤奋是绝对少不了的,因为书法技法层面的东西,主要是手上的功夫,既是手上的功夫,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无数次的重复而获得。史载王羲之“池水尽墨”,还有“笔成冢,墨成池”的美谈,讲的都是勤奋的问题。但书法是一门既简单又高深的学问,许多问题单靠勤是不能解决的。如果只求写得像模像样、说得过去,靠勤奋基本可以解决,但要成为一个书法人才,自成一格,单靠勤就不行了,关键是善悟。悟是触发自己内心的感觉。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悟是不一样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孟子曰:大匠与人规矩,不可使人巧。一般的法则、规律可以传授,而巧劲是无法传授的。相传颜鲁公早年向张长史求教笔法奥秘,张长史总只演示而不作答,并告之曰:“书法之妙,当自悟矣!”后来顏真卿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悟性,成了一代宗师,并著有《张长史述笔法十二意》,其实,很多是他自己感悟所得。今天学习书法,条件比过去好上千百倍,但有一点是无法借代的,那就是个人的悟性。不要希望从哪位老师那里得到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解决问题要靠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个过程就是悟的过程,今天悟到一点,明天悟到一点,积淀多了,厚积薄发。首先要在临帖读帖中去悟。平日临写古人经典,不要泛泛,不要简单重复,要仔细琢磨其中精妙之处,注意发现其中的技法规律和风格特点,日思夜想,心慕手追,熟能生巧,化为己有。再是从接触老师和身边的高手中去悟。每个有所成就的书家,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技巧,在和他们的交流要善于听,善于看,悄悄学,不要指望谁会向你清晰地传授什么心法口诀,即便有,也不见得适用每个人,要靠自己摸索。还要善于从一些重要展览、好的作品集中去悟。看到好的作品,要经眼入心,反复揣摩,主要是看别人在作品如何运用经典,如何学以致用,如何处理细节等等,从而启发自己。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东西 先锋 运动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