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偶像练习生背后的悲哀——娱乐圈只剩娱乐,病态毕现!

新闻
锦说娱乐
2018年06月25日 00:22

6月23日晚,《创造101》这档节目终于结束,最终获胜的11个人组成名为“火箭少女101”的女子偶像团体正式出道。而在两个多月前,《偶像练习生》的九位成员刚刚以“NINE PERCENT”的组合名称出道,不久之后,乐华七子也正式发行了组合的第一张音乐专辑。

虽然此类节目的收视率一路攀升,参赛成员的人气快速积累,但他们的后续发展没有丝毫乐观可言,因为他们本身的存在便已经是一种病态的呈现。今天小编就来深度解读一下,此类节目和此类团体背后所隐藏的病态,本文比较犀利,狂热粉丝请绕行。

病态一:本质病态

近几年综艺节目大火,从《好声音》、《好歌曲》、《歌手》等音乐节目,到之后的《跑男》、《极限挑战》等明星真人秀,再到现在的《练习生》、《101》,节目本身的价值越来越少,哗众取宠的意味越来越浓。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来说,一档节目的策划、筹备、宣传、录制、后期、播出,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所以从收视率的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以商业价值为最终目的也很好理解。但是节目播完以后,节目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观众却只是得到了火热的谈资,除了口水的释放外再无其他价值可言,既没有思想的传递,也没有情感的共鸣,便显得有些苍白。

《好声音》的价值核心是发掘民间的优秀歌手,《好歌曲》是发掘民间的优秀创作人,而《歌手》是向观众展现高水准的音乐,但是《好声音》时至今日已逐渐沦为导师们的秀场,《好歌曲》早已停播,《歌手》也很可能再也办不下去。这些红极一时的节目之所以衰败,无非是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话题热度,从而失去了收视率、失去了流量。

但这些节目不应该成为反面教材,毕竟他们的本质核心是正确的。现在反过来再看《练习生》、《101》这样的节目,有着明显的韩流特征,甚至都谈不上借鉴,抄袭的痕迹太过明显,完全就是对韩国娱乐道路的复制。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这种完全以造星为目的的娱乐化行为,通过不断制造各种话题来吸引大众眼球,还是成功地聚集了大众目光,成为收视率的赢家。而《朗读者》、《国宝》这些制作精良的节目,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收获了良好口碑,但在收视率上的差距实在太大。

如此对比来看,《练习生》、《101》这种没有内涵本质的节目大火特火,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病态二:价值病态

娱乐圈的本质应该是演艺圈,而演艺圈的本质应该是音乐和影视,在音乐和影视方面能力突出、表现突出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明星或者影视明星。可是《练习生》、《101》这种节目直接要做的就是制造明星,那么短期内如何制造呢?答案就是制造话题,从而博取流量,将选手制造成流量的承载体,最后成为流量明星。

《练习生》、《101》中脱颖而出的选手,被制作公司签约,然后组建成偶像团体出道。为什么不是结合每个选手的自身特色,让他们单独发展呢?因为公司非常清楚流量明星时效短的特性,所以他们才会如此集中的利用这些选手身上所携带的流量,快速地去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这些偶像团体出道以后,会高频率的发行唱片、出演电影电视剧、参加各种综艺,然后促使粉丝消费,接受各种代言,最大化地将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将商业价值快速变现。所以他们根本顾不上打磨作品,也没有心思去产出好作品,选手也只是被压榨的对象,根本无法成为真正的明星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选手才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音乐、影视只不过是他们的盈利工具。这样的行为只会让烂歌烂片堆积如山,只会腐蚀掉娱乐圈的演艺本质,让娱乐圈只剩下最没有价值的娱乐。而这种伤害是多向的,不仅毁坏了娱乐圈的生态环境,也耽误了选手的自身发展,更误导了大众的价值取向。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病态三:审美病态

如果这种纯粹的造星运动长期发展,会因为流量明星时效短的特性,进一步加速流量明星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整个娱乐圈的节奏加快。可是音乐和影视作品恰恰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没有一遍又一遍的打磨绝对不会成就精品,更不必谈成为经典。举例来说一首根本不是合唱歌曲的歌,由十个左右的人共同来唱,你一句我一句只是为了作秀,这还是真正的音乐作品吗?

也许有人会说,粉丝对流量明星的作品视作珍宝,说明这些作品本身没有问题,这只是个人审美的问题。但是粉丝买账只是现象,现象无法说明本质,检验真正好作品的标准,恰恰是粉丝之外的大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流量明星长期占据大众视野,他们所产出的劣质作品,会在很大程度上榨取大众的消费能力,这对那些真正做音乐做电影的人来说危害巨大,会致使他们的作品更难完成,更难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我们都知道去年吴京的电影《战狼2》,虽然在上映后创造了票房奇迹,但在拍摄过程中多次险些夭折,就是因为没有流量明星、没有所谓的流量特征

劣质作品层出不穷,优秀作品难以面世,这势必会影响到大众审美,尤其是粉丝们的审美。我们都知道流量明星的粉丝大多都是学生,都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培养审美的阶段,流量明星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

现在的流量明星,他们所谓的才华不过只是才艺,没有生活的沉淀,没有岁月的累积,更多地也只能是自娱自乐。反观李宗盛、罗大佑、周杰伦、陶喆、王力宏、林俊杰这些影响时代的巨星,都是先有的作品再有的名气,先有的才华再有的地位

如今这种纯粹的造星运动本末倒置,扭曲大众审美,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结语:娱乐至上、作品至下的态度,严重违背着演艺精神,如果娱乐圈只剩下娱乐,那么也就距死不远。娱乐圈不应该脱离演艺的本质,因为大众最终认可的,其实还是作品,只有沉下心来打磨作品,才是真正的可取之道。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罗大佑 李宗盛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