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

新闻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06月25日 15:04

境界是 "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 王阳明是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

崔玉娇

摘 要: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也事功赫赫。他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的“真吾”状态的人生境界,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值得处于今天这个浮躁喧哗世界的人们去深思去学习。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理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1-0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王阳明关于自己心学的著名解说。也许大多数人对唯心主义的学说抱着和我原来同样的不解甚至否认的态度,认为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就是唯物主义,而与其相对的唯心主义则是非常荒谬无理的。然而,在了解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之后,我便对唯心主义尤其是心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到又明智的主张:明赏罚,量情法,重纲纪。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这么一位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怎不令人深思,惊叹,传扬呢!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当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句著名的回答带给我无限的思考,是啊,我看了花才存在,那我周围其他的事物呢?它们对于我存在吗?这是多么奇妙又充满哲理啊!他的这种反求内心修养的理念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虚荣不安分的社会突然显得那么恰当,我们是不是应该时常停下来唯心一把,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忘却那么多的外界世俗的干扰。王阳明的心学也应该时常进驻一下我们的心灵。

王阳明还主张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认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地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是对知与行关系的独到又精辟见解,既非先知后行,也非行而不知,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懂得了某个道理。这不仅让我们在学习知识,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要知行合一,勇于实践,同时这一理念也对我们今天建设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很大启示,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建设,使人们心中的那不善的一念不会潜伏于胸中,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道。

著名的“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才能有正确的良知,而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即“知行合一”。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天理就在人的心中。这就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这是一种“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是一种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当我们终日在自己的名与利,得与失,乐与悲中无法自拔,在忙忙碌碌的争夺与厮杀的人生征途中难以喘息时,是不是应该学一学先人王阳明那超脱于世俗的“至乐”与“逍遥”的境界,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哲学的洗礼。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是一代哲人对世人良知的呼唤,也是圣人告诉我们圣贤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都是凡人不是圣贤,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圣贤,尽管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圣贤,但我们每一天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自我,开显自我,那就达到我们人生最完美的境界了。

参考文献:

[1]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良知 这是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