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谐 贵州发展的崭新境界
李睿开
摘 要:1930年梁实秋从文化中心上海转移到了当时文化积累相对较弱的青岛。表面上看他似乎是在逃避什么,实际上是为了使沉浸在苦闷之中的自己对现实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这种以退为进的休整和积累中所进行的授课、翻译、图书管理等一系列的文学行动使梁实秋对自我,对人性,对自由有了新的思考。对于他重新回归奠定了重要基础,意义非同小可。
关键词:梁实秋;文学行动;自由人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3-01
一、青岛对梁实秋处境转变的意义
30年代,是中国阶级斗争最激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在履行着救国救民的使命,而这一时期的梁实秋却始终坚持着超越时代的人文主义人性化的理论主张,即追求理性、自由与平等的理论主张。左翼文学与梁实秋所进行的人性论的论战,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无非是对像梁实秋此类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集团式的打压。再加之,梁实秋与当时新月派知识分子的思想有着十分大的出入,因此当时的梁实秋所处的文学创作环境与理念的孤立无援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所处的环境令他在文学创作上也显得十分尴尬。
而就在此时国际青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杨振声正在奉命筹建青岛国立大学,并亲自到上海聘请梁实秋前去任教。一直想把自由主义移植到中国来但却深陷无助苦闷的梁实秋此时已经被折磨的心力交瘁了。追求“自由”的痛苦使他无力在上海这个巨大的文化中心里走下去。于是梁实秋选择了以退为进,来到了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使他那颗疲惫的心得到栖息,让他有了一个宁静、平和的追求其自由理念与人性化文学的理想家园。
二、在青岛的文学行动对梁实秋自身发展的意义
虽然梁实秋来到青岛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内心的苦闷与尴尬的处境。但他来到青岛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学行动可以看作是他对自由的坚守与人性发展的追求。来到青岛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对自己的重新规划,对现实与自由理念、人性化文学理念的思考。这一时期的梁实秋不断地休整与积累自己。为四年后的梁实秋重新回到文化中心北京积累了宝贵财富。
图书馆工作对其自身发展的沉淀。杨振声重视设备,强调“基础的基础是图书馆”。作为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对书籍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寻找,并亲自进行图书选购,不仅促进了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规模的形成,而且对其自身性格的进一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授课教学对其心境转变的意义。来到青岛,梁实秋最大的转变莫过于心境。青岛优美宁静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他开始潜心读书,做起了学问研究工作。在授课教学的同时梁实秋逐渐体验到了远离喧嚣后的平静的幸福与喜悦。这种宁静使他对自由、对人性化理念的理解与追求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书籍翻译加深对自由理性的理解。梁实秋在青岛除了管理图书、教学授课之外还着迷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他广泛地参考各种类别的书籍注解所以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文学修养与内涵,并且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也加深了梁实秋对自由、理性的理解。
三、梁实秋在青岛的文学行动对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梁实秋在大学任教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教授作家”。虽然身在青岛,但梁实秋对文学自由的坚守与人性发展追求的炙热态度从未减少过,这也许是四年之后梁实秋选择离开青岛回到北京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青岛的这四年梁实秋的文学行动不仅充分展现了他身为一名教授作家的魅力,更对现代文学自由平等、人性化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期间,梁实秋先生开始经常性的发表文艺评论的文章,致力于文学文艺批评,坚守人性的自由,坚持文学创作的自由,并提出学习西方的“人本主义”坚持文学创作要按照作者最熟悉、最喜欢的体裁。对人性的坚守、对自由的坚守一直是梁实秋在文学行动中所表现出的追求。他一直贯穿于梁实秋先生文学创作的始终。虽然这一观点在当时救国救亡为主要理念的文化大背景下显得十分的不切实际,但跨越时代的束缚从今天去看,梁实秋先生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现代文学、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岛的四年是他能够一直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重要的调节。这几年的休整不仅使他对对现实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新的思考,而且为1934年离开青岛转战文化中心北京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积淀。
这一时期的梁实秋让我们真真正正的看到了一位教授作家身上闪烁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自由的坚守、对人性的发展追求的执着。没有这四年的沉着积淀,就没有四年后在北京熠熠闪光的梁实秋。
参考文献:
[1]刘香.青岛四年对梁实秋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宋益乔.梁实秋评传.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