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境外并购大时代之三:水大鱼大 激浊扬清

新闻
中国贸易报
2018年07月12日 10:11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曾经轰动一时,后来,人们通常用“蝴蝶效应”来形容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2008年,位于华尔街的雷曼兄弟成了这只蝴蝶,它“扇了扇翅膀”就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福特汽车等国际巨头纷纷倒下。

俗语有云,“东方不亮西方亮”。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其持续的影响给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国外企业普遍估值偏低,濒临破产,股东出售意愿强烈,放松了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管制;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对能源、成熟技术、广阔市场需求日益激增。中国企业趁此拉开了长达几年的境外收购大幕,他们的身影遍布欧美主要国家,所收购的企业涉及酒店、球队、制造、地产、文化等领域,他们的口号是,“成为巨头的捷径就是并购巨头。”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在2012年1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年度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共发生110起跨国并购交易,同比增长93%,几乎是2010年并购数的两倍,并购总额高达280.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不论是并购交易数还是并购额,都达到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史的一个高峰。

如何形容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潮?借用近期一个热词:水大鱼大。

与早年间中企并购新闻少之又少相比,近几年关于中企并购的新闻迎来井喷:吉利收购沃尔沃、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万达院线购得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美的并购库卡……随便从中挑一个交易案例出来,动辄数亿美元。

水大鱼大,如果不加强监管,引来大鱼兴风作浪,重蹈当年日本买下美国而翻船的覆辙,则得不偿失。回顾2016年中国并购资本市场,主旋律非“监管”莫属,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让海外并购回归理性。据晨哨集团监测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投资方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在数量与金额方面均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则同比下降。截至2017年12月25日,2017年中资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共有573宗,披露金额的交易合计约2961.09亿美元,交易宗数较2016年下降21.40%,交易金额较2016年下降10.78%。

经济学家宋清辉就指出,“2016年是中国海外并购投资的一个高潮,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了很多房地产、休闲娱乐以及体育足球等方面的企业。紧接着政府随后出台了很多监管政策,整个海外收购的量与数大大减少。这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些并购不够理性,其次是缺乏能够经营好并购海外企业的人才。”

若从一些案例来看未来海外并购的监管方向,也是四个字:激浊扬清。

2018年初,海外并购圈流传着一个段子,“无论你买奔驰,还是买沃尔沃,不都是图个吉利么?”段子虽然带着搞笑的成分,但人们对吉利的认可溢于言表。这是因为吉利海外收购的动力是不断提升吉利的品牌声量和形象,让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中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同样出手阔绰的安邦却被保监会监管,令人唏嘘不已。观察安邦的并购历程就会明白:安邦频繁靠杠杆并购酒店、影城等。多个政府部门频频表达了对非理性海外并购的担忧。时任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对外盲目投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态称,“(一部分人的)投资具有盲目性,事情做得很急,实际上有一部分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不符合……”

当安邦“买买买”的狂热戛然而止时,吉利却在收购戴姆勒股份后获得了《人民日报》2月23日02版文章的及时点赞……宋清辉为我们解读了其中的潜台词:中国政府对于境外投资并未“一刀切”,既有“红线”“禁区”,也有鼓励的方向。诸如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能源资源、农业、服务业等,有利于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行业,监管层还是会给予备案通过的。

宋清辉还说,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在管理海外并购风险方面越来越成熟,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海外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中企海外并购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文化等方面的挑战。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张凡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克莱斯勒 奔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