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绝对不能称作烂片,甚至与今年的诸多大片相比较,它能算一涓清流,一部可以跻身今年华语影史前三的新导演试水作。但,以文艺和乡野视角的试水,输得不是一星半点…
——写在前言
毕赣,在今年之前,我并没有听过他名字。
直到《百鸟朝凤》上映的当儿,有人提到了他和他的《路边野餐》。
也在《电影手册》里搬出了那句“让贾樟柯后继有人”的语句评价毕赣。
当然,如果你百度毕赣的话,你会看到更多。
诸如:
2015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气球”奖
2015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
2015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奖
2016土耳其伊斯坦堡独立电影节:金奖、影评人奖
2016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拉斯帕尔马斯国际电影节:金奖
2016墨西哥UNAM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2016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
这些,是他作为新人导演一举试水的结果,不禁让人咋舌。
说“黑马”,毕赣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
而《路边野餐》公映前,也一同被以“一匹文艺电影中的黑马”冠之。
直到看完整场电影。
扑面而来的农村气息,夹杂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走派。梦境与现实,从宽敞辽阔的马路到崎岖不平的山路再到水地,“路边”在近旁也在远处。
俨然是中国版的《穆赫兰道》。
而长镜头下的时光雕琢,又不同于塔可夫斯基。《路边野餐》里的长镜头,写尽了苍凉和人烟,堆满了生活和怀念。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中的成分。
除却带有怀旧和农村气息的的歌:伍佰的《世界第一等》《突然的自我》、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以及片尾曲《告别》,还有毕赣自己的诗。诗很生活,又很有仙气。更重要的是,很有意思。写诗,是毕赣导演天赋之外的另一天赋。
然而,尽管如此,看完电影后,我很懵逼。
虽然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是一副极富人文色彩的贵州凯里生活风景画:荡漾、迷幻,有潮湿的泥土、茂密的山林、氤氲的湿气、迂回曲折的河流,如烟又似雾,久经不息,萦绕不散。但在剧情面前,在故事和细节面前,却成了赘余。
首先,就电影名《路边野餐》。
电影中大概除了陈升和卫卫一起吃了两碗粉之外,并没有太多关于“野餐”的场景。且就路旁吃粉这个场景而言,停留时间也不算太长。
第二,是“野人”的设定。
虽然导演的解释是“野人是作为重要的时间标记,针对那起车祸来说;其次也有解读为“恐惧”,间接让观众观影时,带有心理依靠。”但整体看来,野人的角色,并没有发生太大作用,也从始至终只是通过电视节目或者收音机呈现。
第三,是众人称道的长镜头。
40分钟的长镜头横亘了整个电影。但不可避免的,瑕疵也很明显。这个瑕疵,无外乎是执行失误或者技术不达标。比如摩托车发动和摄影机接力,机器也跟着抖动。下船时候,摄影师差点拌蒜。
这个铺陈开来的长镜头的尝试虽然起到了极大地作用,但对于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而言其实较差的,至少不习惯这点事共同存在的。
第四,是洋洋这个角色的设定。
没有太多交代,直接生硬的出现,有点不合常理。虽然就之后的时空性可以判断出是卫卫喜欢的女孩。但这个桥段,还是蛮烧脑的。
最后,自然是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的跳跃性,虚实结合上,还是弱了太多。比如“录音磁带”和带给故人的“衣服”的暗示,都必须费脑力深层挖掘方能领悟。这对于长期吃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有点不能适应。
文艺片的市场向来很狭小。
《心迷宫》和《刺客聂姨娘》都不好,《百鸟朝凤》即使方励下跪也只是换取了小幅度的排片量上升。
而《路边野餐》何尝不是面临着文艺片的悲剧。
虽然它能挑出来的弊病很多,是作为文艺片的一众尴尬。
但是,单从电影的美学和欣赏度来看,它的成功也同样明显。
毕竟,这种游走而不偏颇的长镜头,极具美学的诗意表达形式,和带着个人色彩的电影风格,是你在其他电影里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的。
至少单就毕赣而言。
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他还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把自己的诗歌带进电影的优秀导演。
这,也是一个很伟大的成功。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