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一个未解之谜:
现在的我们
对于春晚一年比一年失望
科技进步了
舞美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明星也越来越多了
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了
......
可是
观众却都一脸懵逼
偶然回过头看到1955年的春晚,
科技不发达,也没什么舞美可言,
透过的也只是单纯的黑白画面,
却让我觉得异常的震撼!
摘用了短片中的一段话,
我觉得来阐述个中缘由最适合不过:
“1955年,这个《春节大联欢》的文艺片,在营造联欢的氛围上做的相当的淋漓尽致。相比现在的晚会,只是单纯的演员在舞台上演,观众在底下坐着,所谓的联欢也只不过就是带着观众鼓掌,带着观众叫好。而不是像1955年这个联欢,演员和观众真正的融为了一体,演员既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你很难分清,哪儿是舞台,哪儿是观众席。”
对了,忘了告诉你,让我震撼的还有里面各种大神的出没,钱学森、郭沫若、梅兰芳、郭兰英、老舍、侯宝林......
那个时代的偶像,
依然是这个时代的偶像。
如今时代我们推崇的偶像,
还会是明天的偶像吗?
如果大家喜欢请关注ART MAN 进入艺术生专有的社区,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