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影院”也许有些着急,但是电影窗口期“缩水”已成大势

电视
影视独舌
2018年05月26日 12:26

最近,一款名为“移动电影院”的APP的发布和紧急叫停,撩拨了中国电影产业钝感已久的一根弦——“窗口期”。

“移动电影院”发布

从5月9日,北京云途时代影业在深圳发布这款产品,到5月12日国家电影局、总局网络司先后发声说明此产品并未获“官方许可”为止,这款要在电影“窗口期”上做颠覆性文章的产品,只存活了3天。

挑战“0窗口期”

根据“移动电影院”发布会放出的信息,这款产品旨在让用户能够在移动端,同步看到正在院线上映的作品。所提供的影片,均为已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且处于公映期的作品。

换句话说,就是把过去短则1个月,长则3个月才能在视频网站、OTT平台上线的“窗口期”变成了0。

配合同步上映,“移动电影院”的预设营收方式也跟当下主流视频网站不同。

观众需要购买每张20-30元的线上电影票才可观看电影,且观影过程中不可拖动进度条。放映的票房收入,同院线电影一样,计入中国电影票房统计系统。

我们在这里不去猜测,此款挑战“窗口期”极限的产品是否还有获得电影局批准,并取得网络视听服务许可证的可能。只想聊聊催生其出现的土壤。

其实,回顾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电影发行状况,我们能看到,无论从行业需求还是观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移动电影院”的模式都不是异想天开。

制片方渴求的“一鱼多吃”

环顾整条产业链,没有谁比制片方,尤其是在实体院线不占优势的“小片”制作方,更渴望“移动电影院”模式出现的了。

这里的“小片”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个是在题材类型上,无法与动作、动画、IP大片拼抢受众群体的“冷类型”,比如文艺、悬疑、纪录……当然也包括更加非类型化的艺术电影。

二是在成本体量上,无力承担院线宣发巨额费用的中小成本制作。目前,国内院线电影的宣发水有多浑,但凡有点常识的业内人士都知道。

且不说《后来的我们》不清不楚的退票门,就只看北京文化和光线之间就《英雄本色2》宣发费打起的“扯皮战”,这白纸黑字的1000万票补费用,可是绝大数制作方掏不出来的。更何况,就算掏出这笔钱,票房也很有可能像《英雄本色2》一样,达不到预期。

北京文化发问光线,宣发费去哪了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国内有些电影在互联网发行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缩短窗口期。比如去年的《绝世高手》、今年的《寻找罗麦》都在电影上映后一个月左右,就可在视频平台点播。

不过,这种提前上线争取更高播放量和“分账”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解决收益问题。

对于这类“小片”来说,目前实体院线+视频网站/OTT平台的发行方式,风险太大、收益太难。“一鱼两吃”已经不够了,新的变现方式亟待出现。

事实上,如果电影市场不能为更多“小片”提供收益平衡的方式,那么Netflix创始人CEO所说的那句“电影院正在杀死电影”的豪言,很可能会变成现实。

“移动电影院”把好莱坞“五大”的梦变成了现实

同样的市场需求在好莱坞也蠢蠢欲动。

且不说好莱坞“公敌”Netflix始终坚持的自家影片一定线上线下同步播出的政策,就连一向稳重的好莱坞大制片厂,这两年也开始对“窗口期”发难。

在去年的美国电影展会上,包括华纳、环球、20世纪福克斯、索尼等在内的制片厂,都提出了缩短窗口期的需求。

比如华纳就希望电影可以在上后的30-45天即可供视频网站观众点播,而观众则需要为点播这部电影付出跟电影票相当(可能还偏贵)的点播费用。

而环球更是直接,希望把窗口期缩短到17天。

当然,在对“窗口期”颇多责难的制片厂中,并不包括“六大”中的新贵——以动画、科幻和超级英雄电影为主打产品的迪士尼。它所生产的电影,是最适合院线上映的“最大公约数”作品。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移动电影院”的产品概念,其实就是把好莱坞大制片厂所提出的“窗口期缩短设想”落了地。

和好莱坞不同,国内电影的窗口期基本处于“一片一谈”的状态,这在客观上给“移动电影院”的落地留下了空间。

应对观众文娱消费耐心的下降

写到这里,B端对于“窗口期”缩短的需求已经显而易见,那么对于观众而言,是否有为单片付费,在移动端看院线电影的需求呢?

这就要对观众电影消费的场景和行为做更细致的分类。

长久以来,我们把电影消费看作一种追求综合体验的小集体行为。也就是说,观众一般会结伴去影院,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经济成本,在享受视听体验之余,体验整体消费过程——这其中可能包括其他购买行为、也可能包括社交体验。

但是,随着移动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观众习惯在碎片时间进行文娱消费,我们对内容消费的耐心愈发下降——想要更快的获取内容,也厌恶为获取内容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

换句话说,对于部分观众而言,看电影已经不再具有仪式感。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影院”就有了应用场景。

打个比方,如果说院线电影消费就像传统的商场购物,那么现在视频网站提供的电影资源,就像是3-7天到货的淘宝,而“移动电影院”则像是上午点单下午送达的京东。

不过即便“移动电影院”普及,追求综合体验的观众仍然会选择影院消费。只是对于那些曾经因为“不够便捷”而放弃影院消费的观众,“移动电影院”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

如有“准生证”,“优爱腾”大有可为

当然,从体量来看,后一种观众目前并不是电影消费者的主流。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像“移动电影院”这样另起炉灶吸引流量的做法,在可行性上值得反思。

如果监管部分对此类业务放行,主流视频网站倒是可以在已经积累的数千万付费会员中,实验“移动院线”的业务。

其实目前部分网站使用的为新片、大片单独支付“观影券”的方式,已经有点“移动电影院”的模样。只要跨过“窗口期”的这根红线,一种崭新的、适应“小片”的内容变现方式,呼之欲出。

说到底,一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建立在收益平衡上,想在内容多元的基础上保持票房增量,“移动院线”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方向。

【文/铁皮小鼓】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电影院 迪士尼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