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门”的绍兴评话活态发展

电视
曲艺
2018年07月02日 08:24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 传承民俗经典

褚米兰

绍兴评话是一种用纯正绍兴方言开讲的评话艺术,又被称为“绍兴大书”。经绍兴籍民间评书艺人传承发展,又借鉴苏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评书艺人的技艺和经验,绍兴评话自成体系,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一句“听大书去哉”曾是很多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消遣。

然而,与不少传统曲艺一样,绍兴评话也一度有了发展断裂。“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队伍解散,艺人被迫改行,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绍兴评话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虽然绍兴市文化部门进行抢救性保护,于2008年将绍兴评话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有绍兴评话第三代传人如张学章凭借对评话艺术的执著追求,利用业余时间,借助茶楼、文化馆等平台说书。但总体而言,听书说书的人数趋少。面对这种“冷门”情况,有绍兴评话艺人自嘲:“一入‘冷门深似海,孤军奋战‘受宠难。”

因此,在振兴传统曲艺的语境下,如何让绍兴评话这一较为“冷门”的传统曲艺活力再现,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与时俱进,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激活

绍兴评话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即一人说表,只说不唱,道具更是简单到一把折扇、一条方帕、一块醒木。评話艺人身穿长衫,舌吐莲花、妙语连珠,说到精彩处,用醒木拍桌,营造声势;说到关键处,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传统书目侧重以历史题材为基础进行创作加工。有的艺人重说表,擅长历史故事,描述细致入微,情节丝丝入扣;有的艺人重演装,擅长讲侠义小说,塑造人物音容笑貌,活灵活现,结构严谨,妙不可言。

这些都是绍兴评话的老底子。但若想使传统曲艺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绍兴评话的当代激活,就需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节奏,注入时代元素。

一方面,内容上要有“时代性”。如80后评话演员屠海洋,将真实事件改编成《智擒毒枭》《九三枪案》等评话节目;唱莲花落出名的吴宝炎将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训、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创编成评话节目《三家三德》。这些作品紧跟时代,用绍兴评话这一古色古香的“旧瓶”酿造当代生活的“新酒”,在展现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引领正确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为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另一方面,表演形式上要有“时代性”。绍兴评话可进一步学习借鉴苏州评话和戏剧的表演技巧,研究脱口秀和相声演员的表现方式来丰富自身表演,以此吸引年轻人。吴宝炎就曾在说书时把戏曲艺术与“说噱唱评”有机结合,并独创了绍兴评话艺术的“三诀”:即大书的套路、故事的底牌;穿时装、讲传统;说大书、唱小调。这一总结引起了大家对这一“唱”的评话的较大注意。

二、搭建平台,扩大绍兴评话传播面

一是培育茶馆式书场。“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茶馆,有茶馆必有说书”,这是绍兴的老风俗,传统茶馆曾为绍兴评话提供了必需的演出场所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茶馆数量在绍兴逐渐减少,绍兴评话这类茶馆的“标配”也逐渐被大家所淡忘。若想让绍兴评话重振雄风,重新注重传统茶馆的建设并以之为阵地进行拓展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绍兴八字桥畔的闲园茶馆,是绍兴地方曲艺的展演基地,也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说书、听书场所。为满足听众的听书需求,后搬迁至题扇桥下,每周二、周六为绍兴评话专场,前来听书的人每次都将这家小茶馆挤得满满当当。雁雨茶楼是引入说书项目的又一家茶楼,负责人因为自己喜欢听书,不舍儿时的听书记忆消失,便萌发了为说书人提供说书场所、为传统文化接力的念头,收效颇丰。可见,培育茶馆式书场,既赋予了茶馆、茶楼更多的“文化味”,又为绍兴评话提供了生存土壤,对推动濒危地方曲艺重新在民间扎根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牵手”媒体。北京卫视有一档《北京评书大会》的节目,扬州评话则有《今日生活》《皮五新传》《扬州好佬》等栏目。而观绍兴评话在这些方面却显有些冷清。绍兴评话也曾被搬上过屏幕,在莲花剧场连播七场,让绍兴的广大老百姓重温了绍兴评话的魅力,也在曲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种有益的探索证明了绍兴评话同样具备在广电媒体上大范围传播的艺术魅力。而这种点对面的传播优势可以使绍兴评话从一场最多面对几十人、上百人的书场演出形式,一跃成为每天面对上百万观众的电视栏目。扬州电视栏目《今日生活》的成功,证明扬州评话与电视文化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创新,绍兴的电视栏目可以取其精华,因地制宜地将绍兴评话与电视文化融合在一起,并结合当下的新媒体技术加以包装,以取得收视率和满意度的双赢,为评话艺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得绍兴评话艺术获得新的生命。

三、培育新人,实现绍兴评话的薪火传承

绍兴的说书人很少,最年长的就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学章,已致力于传播绍兴评话几十年。但一种艺术勃兴的一大标志就是雏凤之鸣。因此,培育绍兴评话新人迫在眉睫。这也是绍兴评话走出后继乏人困境、实现活态发展的最大保证。

传统曲艺的传承方式大抵是师徒授受,如此则容易让一门艺术的发展随人兴衰,更不利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而开设绍兴评话培训班,通过零门槛招收学员,由代表性传承人授课,不仅可以让绍兴评话迅速发展,更能通过不定期邀请省内外评话名家作交流演出而博采众长。可以说,这既是推进绍兴评话薪火相传的必要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评话爱好者渴望得到专业学习的期盼。由于它是公益性项目,免费给市民提供教学资源与培训场所,具有较强的普及性,有助于壮大评话队伍,助推评话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使得绍兴评话得到持续有效的传承。此外,还可通过举办全市说书大赛等活动,选拔具有一定语言和表演天赋的评话人才,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亦或是与绍兴艺术类院校合作,开设专门的曲艺课程,培育绍兴评话的苗子,使绍兴的说书人“开枝散叶”。

自古以来,说书很少有底本,很多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所以说,评书话本是实现薪火相传的物资保障。至今,评话成书在绍兴地区唯有吴宝炎著的《绍兴评话作品选》。为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和老艺人的传承作用,整理、挖掘绍兴评话传统话本,并汇编成册,为后人研究绍兴评话、学习评话艺术储备丰厚的“物资”。同时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为老一辈的评话艺术家分别录制他们的经典书目,结合文字、实物资料的搜集,为绍兴评话保存火种。

绍兴评话是绍兴地方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绍兴评话,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彰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冷门”的绍兴评话再次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众多方式中的一种,这朵曲艺之花必将活化生根、含苞待放,逐渐成长为每一代人都能懂得欣赏、想要欣赏的曲艺形式。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评话 绍兴 曲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