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电影改编于同名小说,以最新技术,东方哲学内涵,讲述一个比较美国主旋律的故事,观影前不要抱着看美国商业大片的心态,李安从来就不是那种拍爆米花商业片的导演,这就是为什么他拍的《绿巨人》不太成功,李安个人风格就是以人物带故事,相比怎么圆故事,李安更喜欢讲述个体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抉择,《断背山》如此,《少年派》也是如此,本片在一个主角的战争英雄班去参加球赛中场表演的时间,和男主一起经历了战争失去战友,回国回归家庭,以及遇上心仪的女孩,跟着他在是否退役回归平淡还是继续上战场为国效力之间抉择,但是这是只有他自己才可以做的,什么国家战友,最爱的姐姐和心仪的女孩都不能帮他,最后做了自己的抉择,虽然看似听主流,但那是男孩从心的选择…
至于人人称道的电影新技术,120帧的特效我是没看到,甚至60帧也没有,没办法,影院条件一般。不过,我看到了战争中与战争外的人性冲突。战争外的人们,希望听到来自英雄林恩的勇敢事迹,赞扬他们的悲壮与惨烈,其实是把茶余饭后的乐子,极其戏谑地建立在B班的痛苦上,他们还不得不配合说出人们想听的声音。没有人真正理解战争中侥幸活下来的林恩和战友们的心情,甚至商人试图借他们的故事拍电影,宣扬一种虚妄的所谓爱国主义和自由无畏,但是唯有战争中的人(林恩)心里清楚,这根本无关爱国,也不是什么狗屁值得骄傲的事,因为他眼睁睁看着班长死在自己面前,却一直隐忍着,挣扎着,把坚强的一面给别人看。只有林恩的姐姐是真正理解和心疼弟弟的,战争是真实的残酷!
看得出来李安导演对于每个角色都是用心刻画的,所以想要看动作类电影的人估计要失望了。居然看这种对白超多的影片没有打瞌睡。要知道看奇异博士我都是眯了一会儿的,而且两次都是在同一个地方睡过去了。就是看不到王为什么笑了让我很纠结啊。
当我第一次在猫眼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的时候,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是李安导演的作品。作为一名女性,看见片名和题材说实话真的没有很吸引我,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一天之后,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朋友推荐这部影片,我又重新点开了它所有的预告以及所有的详情去加深对它的了解,最终我决定走进影院观看它。很无奈我所在的城市并没有120帧的高端影院,只好选择在万达影城观看60帧的3D原声版本。我个人认为极大多数影迷都是因为李安导演的影响选择看这部影片,当然我也不例外,毕竟鬼才李安总能从另一个层面向人们表达不同的东西,这是他讲故事的魅力。我觉得在这篇影评中我不该过多的去评价这部电影。
人们把他们称作英雄,人们把他们叫杀人机器,人们把他们当做赚钱工具……他们遇见崇拜,遇见物质,遇见爱情……人们不懂他们,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经历了些什么。人们爱他们,恨他们,却在很多时候忽视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忽视了他们说“have to”的无奈和伤感。所以,其实我私心认为,李安其实想表达的更多是对国家机器以及战争的思考。电影的标签是“战争,剧情”,但是战争的戏份并不多,在我的感观体验来说却是已经够了,因为太过仓促混乱,所以太过真实了。那种真实在高帧数和高清晰的表现下,让我感到恐慌,让我觉得被带了进去,觉得那不是在表演,而是真实的。
最后,希望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不要只沦陷于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颜值,多挖掘一些深层的东西,来与我们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