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M慕狍子M原创,转载请联系“三川”后台)
每年的6-8月,都是好莱坞大片强势霸占荧屏的“暑期档”,在这样四面楚歌的境地中能杀出一条血路的,恐怕也只有这部《荡寇风云》了。不得不说,三川君在观影之前,并未补课,也以为就只是一部抗日神剧。结果却出乎意料的直击心灵。在三川君看来,这部影片应该在影院排片的版图上开疆拓土,扩大自己的领域,让更多的老少观众去感受它强大的魅力。(首先澄清,三川君绝对是摸着良心说的,没有任何做水军的意图)
《荡寇风云》讲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光荣事迹。在临近建党节的时刻上映,它或许有主旋律影片的意图,但是导演陈嘉上最绝妙之处在于,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且造诣深沉。让中国武侠片与主旋律有了恰到好处的结合。不仅深深的激发了武侠爱好者的强烈共鸣还让广大观众没有一丝的反感,并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陈嘉上导演更是从中日两国考证大量史料,走访两国相关古迹,更是邀请摄影指导石坂拓郎、服装设计和田惠美、音乐大师梅林茂等国际知名制作班底加盟,保证电影以全新国际化的角度、立体化的叙事风格,来展现那段风起云涌的抗倭历史。
影片一改以往中国观众印象中的“抗日神剧”风格,将影片中倭寇的形象塑造的丰满立体,有血有肉。饰演倭寇军师的老戏骨熊泽的扮演者仓田保昭在很多武打镜头中也是亲自上阵,展现了相当的敬业精神。
尊重敌人也是尊重你自己
这部影片做到了还原史实,尊重历史的角度,让倭寇终于不再那么神一般的猥琐和弱智。毕竟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是强大且很有武士精神的。作为侵略方的倭寇不是一股脑的杀杀杀,而是像中国古代的战争片那样,摆兵布阵,很有秩序。仓田保昭饰演的熊泽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兵法深有研究的倭寇军师,倭兵在他的指挥下连连将赵文卓饰演的戚继光军队逼入死角。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只有敌人足够强大,“英雄”的意义才更非同凡响。中国观众早已厌倦了“抗日神剧”的模式套路,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我们自己没那么厉害,又怎么去说服他国的观众呢?《荡寇风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尊重历史,更尊重历史中那些可怕又可敬的敌人。
影片最后,戚继光与其“特种部队”彻底围剿了倭寇兵,本来可以一举歼灭敌方主将熊泽,他却为了尊重对手,与熊泽采用了1V1模式,也将影片带入了高潮。中国功夫与日本武术之间的对决,何其精彩。戚继光的武器是不如熊泽的,日本武士刀的锋刃锐利举世闻名,所以熊泽的第一刀下去就让戚继光的刀折断了一截。这一点,并没有刻意神化日本刀的神奇,也在反衬之下,让戚继光的中国功夫更胜一筹。这也是陈嘉上导演的聪明之处,没有刻意的贬低敌人,也没有刻意的抬高自己。最后熊泽还是不敌年轻气盛的戚继光,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选择了切腹自尽。这也展示出了日本经典的“武士道精神”,输也得输的有尊严。熊泽最后选择独自留下而保全少主,也展现了日本军人勇敢的一面。
天下独一无二的“戚家兵法”
戚继光所领导的“戚家军”是他自己组建的,他不仅喜欢自己“招兵买马”还喜欢自创用兵之道,因为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一边看一边批,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曰: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曰: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了,擂鼓追逐)。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戚继光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所谓因地制宜,取其精华,终得兵家之精妙。
在影片末尾中,戚继光击退倭寇,使之仓皇逃走。本来我们都觉得古语有云“穷寇莫追”,可是戚继光偏偏不走寻常路,一路死追到底。倭寇本以为明军无法渡过泥潭,却遇到了戚家军发明的神一般的交通工具——“泥马”,不仅令穷寇大跌眼镜,也是令观众大开眼界。陈嘉上导演带领着大家一睹戚家军的独特风采,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戚继光独一无二的“戚家兵法”。
军事上,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戚继光初到山东备战倭寇时,发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 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影片中一一展示了戚家军发明的武器,包括“戚氏军刀”、“狼宪”、“虎蹲炮”、“三眼铳”等。除了这些武器,还有戚家军独有的“鸳鸯阵法”,这些武器加上“鸳鸯阵法”让倭寇们死伤惨重,从最初气势雄浑的2万人逐渐削弱到几百人。
得民心者,得天下
片中小出惠介饰演的幕府少主山川君是导致倭寇兵侵略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他的狂妄自负与好大喜功使得戚继光的援兵有机可乘。他输在了自己的年少狂妄上,相比沉稳冷静的戚继光,他的冲动狂躁正好撞在了戚继光这块板钉上。虽然戚家军中也不乏有这样冲动狂躁的兵,但因戚继光的用兵有道,令全军都心服口服的听他号令。不仅戚家军如此,连其家眷也都英勇无比。日本军队虽有一位懂得兵法的好军师,却不能完美的掌控自己的兵。山川少主因为听信浪人武士的话而冲动行事,没有听从熊泽的命令,导致倭兵惨败。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统兵打仗何尝不是一个道理。“知人善任”往往比亲自挂帅还更有难度。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
影片中最大的泪点与笑点都被戚继光的家眷所承包。片中唯一的女主角戚夫人的扮演者万茜将“铁娘子”的角色塑造的声色俱佳。她可以娇媚撩人,也可以铿锵有力。在“新河”的保卫战中,戚夫人号召所有女眷力守城门,均无一人抗拒。可谓是老弱病残孕齐上阵!全方位的证明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戚家军响当当的号召力。在烽火狼烟的厮杀中,女将们的英勇与无畏让三川君狠狠的感动了一把。这才是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最终,她们用无数血肉之躯换来了新河保卫战的胜利。
影片不仅反映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也体现了戚继光的绝对影响力。“抵抗倭寇,是我们大家的事。”他在矿洞中,用实力征服了自己的忠实战将陈大成。没有陈大成的人及其家眷对戚家军和戚夫人的拥护,也没有新河保卫战的胜利了。
弘扬主旋律,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片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每日操练的镜头也令三川君记忆犹新,兵法有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谈何容易,没有日积月累的苦心训练,哪来的杀杀场英雄。
从春天到冬天,戚家军不分四季的体能训练也让他们在体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那种持久的毅力与不放弃的精神也正好展示出了现代人最需要的“正能量”精神。
片中的种种细节除了这种对正能量的传播以外,更想从内心深处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川君想说,这点,《荡寇风云》做到了。
看到这位民族英雄与其军队的团结一致,观众们的内心是澎湃激荡的。他们的成功来自于他们的英勇无畏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怪力乱神,也没有主角光环。他们是用自己的实力打赢了这场战争。比起那些具有玄幻色彩的好莱坞英雄大片,这部《荡寇风云》不仅接地气,且更能引发爱国主义热潮。
熊泽在最后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荡寇风云》在英文中被译为《THE GAD OF WAR》(战神),也侧面的证实了在国外的口碑。这样的战神在号召你爱国,你能不爱吗?
或许,《荡寇风云》将刷新观众们对主旋律影片的固有印象,也将引领中国武侠电影走向世界。
《荡寇风云》或许启示了武侠电影未来演变的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者:M慕狍子M(原名:桜慕月)
(点击订阅,关注“三川”头条号,带你发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