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片子,曾向身边朋友多次推荐,今天翻看豆瓣再一次无意间看到,没想到已上升到豆瓣TOP250的167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影片名字叫《心迷宫》。
影片自从2014年First青年影展斩获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后,接连在台北、香港、波兰、釜山、威尼斯等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展映,并获得8项大奖。
影迷们甚至把它称作中国版的《罗生门》《爱情是狗娘》《杀人回忆》。
导演忻钰坤也坦言自己一直很钟爱此类叙事手法的类型片,并想通过本片向大师们致敬,尽管这是一部“致敬之作”,但讲的却是一个地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
清晨,一具突然出现的烧焦尸体打破了村子的寂静。
而前晚,一连串的怪事也接连发生——
村里的妙龄少女黄欢失踪了。
村花丽琴外出务工的丈夫说好回来也迟迟不见踪影。
臭名昭著的痞子白虎为了躲避赌债连夜回村,哥哥竟说他已经半年没回过家。
看似毫不相干的一群人都因为这具被烧焦的尸体串联在一起,当整个村庄都陷入恐慌之际,清正廉明的村长一路拨开迷雾,却似乎越陷越深……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能够上院线,一定有它独特的风格,该片最大的风格就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手法,这种手法难度极高,稍有不慎整部影片就会毁掉,然而年轻的忻钰坤却似乎玩的游刃有余,三个故事因一口棺材被串联起来,即可独立存在又相互牵连,故事逻辑缜密,思维清晰,非常有吸引力,我相信每个看完影片的人都不忍心剧透。
影片摄影风格和《冬天的骨头》类似,偏写实,而肩扛式摄影、单机镜头不仅能节省成本,更是能实现这种纪实感,咋一看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纪录片,再往后就会发现原来是一个超有意思的故事,这种反差往往会使观众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此外我们知道,电影是一门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艺术,《心迷宫》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定义。
影片来源于一个发生在河南叶县的真实故事——
90年代初,村子里的人大多都出外打工了,但当时不像现在人手一部手机,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好多人都是外出几年都没什么联系。忽然有一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具尸体,荒唐的是好几家人都争着说这是自己家的孩子,结果这口棺材在短短几天换了三家主人。
导演以此故事基础创作了电影的剧本,但和真实的故事相比,电影里只有30%的素材是真实的,因为单纯依靠“一具棺材换三家”这样一个故事主体,难免显得有些单调。
于是,导演将故事放在了现代并加入了如今中国社会常见的社会现象,比如父亲为儿子安排工作、家庭暴力、留守妇女偷情等现象,这并非为了批判什么,而是为了更容易的将观众带入剧情中——这样的故事似乎真的会在们我身边。
总之,从各个方面看,该片都是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典范,如果非要找出吐槽点的话,那大概是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幕吧,但也可以理解,毕竟影片要过审总得牺牲些什么,见怪不怪了。
如果你想观看本片,请点开我的头像,然后私信心迷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