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保护月

这不,首位口碑票房的双料赢家,也已经悄无声息的诞生。未播先火、口碑爆棚、票房高开。如果你最近刷到上面这些词,大概说的正是这部——《我不是药神》宣发不声不响,直接上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这还不算,6月30号影片就开始大规模点映。这是发行方发出的一个信号:《我不是药神》,要靠口碑打硬仗。从电影节造势,到大规模点映口碑发酵,让作品直接接受观众的检验。只能说,《我不是药神》真的有底气。而在点映开始之后,不出所料,票房与口碑齐飙。
据说院线场场爆满。截止到7月3日,点映票房轻松过亿,股票已近涨停。
豆瓣评分,在7月4日也已爆出了9分的高分。文牧野执导,徐峥宁浩联合监制。细细数来,这已经是徐峥和宁浩的第五次合作了。而每一次,他们都会给市场和观众带来惊喜。影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即所谓的“陆勇事件”。电影中,程勇(徐峥饰)本是一个售卖保健品的商贩。面对父亲病重,与前妻争夺孩子抚养权的窘迫局面。

穷困潦倒的他,甚至连店铺的房租都交不起。如同许多普通人一样。对着一地鸡毛,承担生活的重压。在一次偶然中,程勇结识了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王传君饰)。吕受益告诉他,白血病患者的进口抗癌药“格列宁”价格昂贵,许多人根本买不起。迫于生活压力的程勇思量再三,同意了。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不仅一夜暴富,还被许多因他得救的病人称为“药神”。在真实接触到患者群体后,程勇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最初的他,只是为了发一笔横财,却在面对白血病患者真实的生存状况时无法不为之动容。渐渐地,他从“为钱卖药”,变为“为人卖药”。而印度格列宁的售价也从五千降到五百。
卖药已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救人。

哪怕赔的倾家荡产,哪怕面临牢狱之灾。只要还能救更多的人,他就会去做。到这里,电影的主题显露无疑。在徐峥邋遢的外表之下,闪烁着的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这正是电影能“立得住”的核心原因。
而《我不是药神》突破了这一国产类型片魔咒。不迷信套路,不堆积元素。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真实。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叙述。这一点,其实很类似韩国电影。在韩国,有这样一批电影。他们最擅长把现实的沉重转化为优秀的银幕影视。于是,就诞生了一批“超越电影的电影”。这些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早已超出了“口碑”、“票房”的讨论范畴。他们能做到更伟大的事——改变世界。比如《熔炉》、《素媛》、《辩护人》。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任何文学作品想要步入经典行列,内核上都要植根现实。

立足现实,呈现真实,是《我不是药神》成功的基础。在上映前,这部电影曾临时改名。名字从《印度药神》改为《我不是药神》。这一改动十分成功。除了商业角度的考虑,新名字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另一个暗号——解构。

我不是药神,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想要平凡的活下去。在电影中,程勇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救世主”形象。甚至于,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自私市侩,喜好使用暴力。和妻子吵架,二话不说动手打人。有人抢药,他从患者手里一粒粒逼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