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探秘之地方戏:高安采茶戏

音乐
志行天下
2016年08月06日 12:38

高安采茶戏是在明清时期的高安民间歌舞、灯彩、傩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瑞河两岸的瑞河戏、锣鼓戏和丝弦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以其“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相济,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而饮誉江西戏坛,成为江西艺苑中一枝古老而娇艳的山茶花。

起源于

民间灯彩

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彩,其前身是高安丝弦(胡琴)戏。1917年前后,高安灰埠、上湖等乡村出现玩灯彩的艺人,常被人们喜庆时邀请上门表演。1920年,经清江(今樟树)民间艺人柯万芝到高安传艺,角色上先有小生、小旦、小丑,后陆续增加武生、老生、老旦、花脸行当,以及锣鼓戏表演动作和剧目,表演日趋成熟。

高安采茶戏《断鸡》

表演艺术

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高安采茶戏经过艺人们的辛勤创作,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尤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有特色。小丑表演以幽默风趣见长,特别注重矮子步。矮桩花样繁多,有猴子端宝、猴子跳圈、软脚瘟、鸭子步、尖刀插地等。小旦以表演生活小戏为主,特别讲究台步与身段的运用。台步功有圆场、蹉步、碎步、婆旦步等;手帕功有耍帕、抛帕、绞帕、拉帕;丝线尾子功有仙人背剑、水中照镜等,具有丰富的生活情趣。小生表演时穿长袍、戴礼帽,手拿摺扇,在台步、礼帽、扇子等方面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表演技艺。台步功有垫步、撩袍步;扇子功有抡扇、转扇、翻扇、抖扇、揉扇、挽扇花等;礼帽功有转帽、甩帽、颠帽等。著名演员谌国泰表演《四九看妹》时饰四九,头上的礼帽不用手操作,全凭头上的肌肉活动能使之上下左右旋转。

高安采茶戏《四九看妹》

唱腔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高安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分为本调、常用曲调及小调三部分。本调是高安采茶戏唱腔的主要声腔,表演喜剧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表演悲剧时节奏沉稳而缓慢,如泣如诉。常用曲调有小花调、服药调、北词调、争夫调、逃调、毛朋记调、上船调等。小花调是高亢激昂,表现力比较丰富,戏中较为多用。服药调是戏中神仙或鬼魂的常用调。

高安采茶戏《南瓜记》

北词调多用于剧中人悲痛、哭诉时。争夫调多用于老旦、青衣的唱腔。逃调与毛朋记调是从锣鼓戏移植而来。上船调属五声徵调式,易与本调配合使用。小调在高安采茶戏声腔音乐中为数最多,地方特点最为明显,有叹烟花调等百余个。这些小调或从高安民歌、民间说唱和歌舞音乐中吸收,经过加工发展而来;或是外地的小调传入高安后,被高安采茶戏艺人们移植使用;或从高安锣鼓戏中移植而来。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常用来配合高安采茶戏的基本声腔,在一些大戏中使用。

音乐

具有高安乡土气息

高安采茶戏的音乐特色还体现在间奏(曲牌)音乐和打击乐方面。间奏(曲牌)音乐原有八板头、四工起板、倒西皮等少数几个曲牌,后来吸收高安民间吹打曲牌十转、开茶园、撒网、小北门等;以本剧种声腔音乐旋律为素材,创作编写部分间奏曲牌静思、梳妆等;移植、改编本地及外地民间曲牌紫青音、葬花池、鸳鸯戏水、小阳春、潮州牌等;并移植改编兄弟剧种曲牌和京剧的急三枪、水吟龙等40余首,基本形成高安采茶戏间奏曲牌音乐体系。由于琴师们独特创新的演奏风格,具有浓郁的高安乡土气息。打击乐俗称“锣鼓点子”,为高安采茶戏音乐特色之一。初期乐队仅设文场,只有一把反弦(高胡),一把顺弦(低胡)伴奏。后乐队增设司鼓、板、横板、堂鼓1人,大锣、水钗兼板胡1人,小锣兼铛锣1人;乐器增加二胡、中胡、低胡、扬琴、三弦、竹笛、唢呐和笙,后又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士等部分西洋乐器。常用的锣鼓点子有全部京剧锣鼓经、部分高安《十番锣鼓》中的锣鼓经,部分吸收锣鼓戏和民间吹打乐的锣鼓经,相互融合,构成高安采茶戏的打击乐。

造型服饰

日臻成熟精巧

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在灯彩的基础上,经历了化妆、服饰、砌末、舞台等由简单到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早期丝弦戏“三小”化妆极为简单,表演时仅以朱粉、染布颜料涂唇及脸,以墨画眉、眼。小丑妆略为丰富,鼻、眉、嘴均有十余种画法,逗人发笑。服饰先后经过短褂子戏、长褂子戏和袍带戏三个阶段,图案精致、款式新颖。

在首届高安采茶戏艺术节上招待演出

剧目多样化

表演剧目分为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三种。传统剧目均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安丝弦戏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和高安道情改编而成,现代剧目多以表现农民群众的是非观念、爱憎情绪、善恶报应的乡土题材见长。

屡获殊荣

广受好评

1959年,高安地方剧团应召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传统小戏《四九看妹》。1964年,自编现代小戏《小保管上任》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后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1979年,《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出传统小戏《四九看妹》《鸡怨》《游湖》,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1993年,传统戏《孙成打酒》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国戏曲电视剧和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大奖赛,均获二等奖。1995年,大型采茶戏《木乡长》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2011年,高安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5月7日,反映新街镇景贤贾村支书贾克玖事迹的高安采茶戏《玖爷和他的贾家村》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广受好评。

高安采茶戏《玖爷和他的贾家村》

高安采茶戏走过百年发展之路,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有的文武兼备、身怀绝技;有的唱做俱佳、声情并茂,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智慧都奉献给了曲艺事业,在高安采茶戏演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