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 —— 心若蓝莲盛放 歌唱诗与远方
(听我听音乐 出品)
以往一看到「歌者」这个词,总想撇撇嘴,感觉这个词,好像特别矫揉造作。不过今天想聊聊许巍,但是在这个名字的前面加一个定语,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最后,还是选了这两个字。最造作的词,可能只有配最质朴的人,才显得不那么别扭吧。
为什么要聊许巍。
因为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这首歌让作者经营的另一个平台第一次尝到了 阅读量过千的滋味。当你发现,介绍宣传,恶俗的营销等等都用过之后,最终帮助你得到一个小,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绩的,千回百转后,还是最开始你的偶像,还是最开始的原动力时,可能你就想感慨些什么,然后做一些什么,纪念一下。
这事儿,在前一段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在网络大火的时候,早就有人做过,写得颇有点“编年体通史”的感觉,在百度百科上摘抄许巍的经历,配上歌曲。如果 听我听音乐也这样做,就太没劲了。
所以这次,尽量做的主观一点,选出主观判断下的许巍经典,围绕着歌曲,讲讲故事,介绍一下这位如今越来越受到主流社会推崇的——歌者许巍。
初识许巍特别偶然。年少时候学吉他,当时特别喜欢朴树。到书店凑了钱买谱子,最后买了一本好像叫《许巍朴树吉他弹唱》之类的书,而且许巍占了绝大部分页数,朴树好像只有寥寥十几页。然后就觉得既然买了书,别浪费了那么多谱子,才到音像店买了一本许巍的《时光 · 漫步》,从此才认识了“歌手许巍”。这张CD专辑现在也还没有收藏到,当年买的都是4块一盒的盗版磁带。如今当年一张“E标首版”未拆封的《时光 · 漫步》在淘宝上买到2000元一张(当然还没人买,2000一张太贵了,不如换两张许巍演唱会的VIP票了)。这也是主观判断中,许巍最为经典最漂亮的一张唱片。
那时候应该是2005年了,当时许巍已经出了他的第四张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里面那首现在因为电影《夏洛特烦恼》大火的《曾经的你》就来自那张专辑。最开始也是因为那个旋律,开始买卡带,在卡带里找这首歌。结果《曾经的你》没找到,听到了具有魔性洗脑效果的《完美生活》,听到了之后因为演唱会古兰经的使用不当而在一段时间内遭封杀的《天鹅之旅》,听到了成名作《两天》的兄弟篇 ——《一天》。
刚谈到了主观判断中许巍最好的一张专辑《时光 · 漫步》,紧接着这张《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就是主观中许巍最差的一张专辑。这是许巍在人和性格转变过程中的一张专辑,既不是如《在别处》《那一年》两张专辑那样的激进和燃烧,也不是《时光 · 漫步》中的“阴转多云转晴”,更不是之后如《此时此刻》这样作品的超然和大彻大悟。所以说处在“转身”阶段的作品,在听感和类型上稍微让人感觉别扭。不过专辑依然有许多金曲,《曾经的你》《悠远的天空》《旅行》也都有高光亮相。只是在风格和类型还有音乐的样貌上,不是最好的许巍,或者说不完整。
当年还是那个每周五晚上看中央三套《同一首歌》的年代,许巍有时也登台,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他标志性的站姿演唱方式了吧,当年好像就是一个追求怪癖个性的时代,比如哪个哪个偶像不愿意说话,或者说不善于表达,都会让人认为是专心音乐和个性的代名词,和小伙伴提起来,都觉得骄傲,有性格。记得当年许巍开《留声十年 绝版青春》的时候,好像最长的一句话也没超过30个字。
就是这首歌,据说就是因为前奏中冒昧的误用古兰经,导致相关投诉致使这首《天鹅之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找到。而这场演唱会就是许多歌迷奉为经典的《留声十年 绝版青春》演唱会的开场曲。当年这场演唱会中,就云集了在当时或者如今已成为乐手大咔的一众音乐家:吉他手 许巍的多年挚友李延亮,打击乐是如今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御用鼓手 刘效松和日本打击乐大师funcky,还有“鼓三”张永光做嘉宾鼓手。键盘是如今从幕后走到台前的 马上又和著名音乐制作人 栾树,包括竹笛演奏家 陈悦等等。整场演出26首歌,首首经典,水准很高。所以...这张原声CD,也很贵。未拆封的在网络上开价达到1300,即便是95新的,也叫到500元。所以说,喜欢谁的音乐,赶紧买。曾经买过这场演唱会的正版原声磁带,记得是一大盒两小盒,五十多块。不过不知道现在丢哪了......
在许巍的歌迷们看来,许巍无疑“火”了,不过又火得那么特殊,特殊的又让人有点不适。好长一段时间一聊到许巍,好像总是要和“小资”挂上钩。虽然也曾经也许暗暗喜悦于这种“小众优越感”。之后许巍和公司出了一张作品集和一张翻唱专辑。翻唱专辑《在路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许巍的作品集吧,因为专辑中所有的歌曲都是许巍曾写给别的歌手,而如今拿回来重新编曲演绎,包括老狼的《晴朗》,叶蓓的《彩虹》,王菲的《你》,还有那首让许巍这个名字为大众所熟知的,田震的《执着》。可能你真的从没听过这首歌的作者演唱这首歌。
聊到这里,回头聊聊那个曾经的许巍吧。相比于现在的许巍,曾经的许巍好像是另一个人。
每当听人介绍自己来自西安,就会对这个人莫名的有好感,然后说上一句“西安,许巍的故乡”。1984年,当年16岁的许巍接触了吉他。就像许多电视剧里描写的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那个年代的人才是真的钟情“诗与远方”。年轻人喜欢弹吉他,练吉他,比吉他,名为“茬琴”,就和“茬架”差不多,两个人一对一,一人弹一个曲子,哪个人弹不下去了,就要砸了自己的琴。据说当年许巍在西安是数一数二的好吉他手,没有对手。而且还和朋友在1986年还获西安市第一届吉它弹唱大赛二重唱一等奖。
高考前,许巍离家出走了,开始了自己第一段流浪之旅,成为了一名自由的流浪歌手,吃了苦长了见识,一年之后,许巍还是回到了西安,入伍参军,还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退伍后的许巍本有机会获得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但是终究是因为崔健在工体的的一声吼,因为自己的音乐梦,许巍放弃工作机会,彻底成为了一名歌手。组建了一支名为“飞”的乐队,小有名气。但是当年的音乐圈还不足以养活几个有梦想的年轻人。9个月的时间,因为生计无着,最终这支正在成长的乐队解散了。许巍决定北上,到北京来试试。据说当时真的对自己说“要成为一个像崔健一样牛逼的歌手”。
介绍《生活不止...》那首歌的时候,就援引过高晓松对许巍的第一印象。到了北京的许巍很快就签约了“红星社”,单曲《两天》《青鸟》和专辑《在别处》接踵而来,但是在盗版横行的时代,即使是几乎未经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即卖出50万张唱片,也无法解决一个歌手的最基本生存问题。这真是个滑稽的问题。紧接着自己的第二张专辑《那一年》,也几乎卖不动。
《在别处》,这专辑名称一看就知道许少年是米兰昆德拉的拥趸。那个年代的许巍一头长直发,要不就一个圆寸。忧郁而迷茫。那状态如2000年左右的朴树,当年也是好多人都分不清许巍和朴树的声音。上面也谈到最开始是特别喜欢朴树的,记得2005年的时候,听说朴树暌违多年终于要出新专辑了,然后就开始等,结果等到现在,新专辑还是没来,不过朴树是金子,终于也成为了一些人心中不能诋毁的“神”。聊回这张《在别处》,和《那一年》一样,它们都是恣意的,放肆的。歌曲中有如今流行乐少有的字眼,描写情爱的歌也跟上了欧美流行音乐的脚步。专辑中许巍的声音是迷离的,哪怕是《树》,这首歌的合声器演奏了一段特别积极得有点猖狂的 riff,可是听了许巍的演唱,你依然觉得那猖狂恣意是那么没有方向,好像疯狂过后,将会是,一定将会是更为彻骨的孤独落寞。
许巍,甚至说那个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都受到了欧美音乐极大的影响。甚至只要是出色的欧美乐队,都是他们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他们渴望像崔健一样呐喊。许巍的音乐就受到他喜爱的 U2 和 Th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极大的影响。许多歌曲的编曲,吉他的 riff,甚至一些歌曲的英伦风貌,都源于对于这两个乐队的喜爱。最近的访谈中,许巍还谈到,他有时会回头重新听 The Rolling Stones,总有新发现,有新的营养。
怎么样,那张《那一年》的封面,带范吧~《在别处》《那一年》就算是万能的淘宝,也没有原版售卖了,估计有,就是天价了。就好像窦唯和黑豹的老CD一样。这张《在别处》专辑中,《我思念的城市》是许巍进棚录的第一首歌。许巍曾经得过抑郁症,而录制这首歌时就是许巍身体状况不佳的一段时间。当时许巍刚服过药,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演唱了第一张专辑的第一首歌。歌中两句词:“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为何我总对你一往情深”。每每听到,总能想到夕阳下熟悉的故乡,熟悉的街道。
医学上说抑郁症的源头是不自信。这一点许巍是认可的。当他做完自己的两张唱片,却发现自己的音乐并没有为大众接受,他开始变得不自信,自卑。生计无着的许巍回到了西安,抑郁症让他的家人不敢让他独处,而他一度也要放弃音乐(这真是典型的90年代偶像范例,抑郁,想过放弃),就和他的战友一样,开个杂货店。还是宋柯的一再邀请和鼓励,让他重新回到音乐的轨道上来,回到北京,作为叶蓓的制作人。许巍也曾说过,“其实宋柯就是想让我挣点钱,他想帮我。”许巍为叶蓓制作的正是那张《双鱼》
受到好友郑钧和叶蓓的鼓励,加上自己不断的思考,许巍说自己有一天突然觉得觉醒了,身体的状态也好了许多。
他开始有了信仰。成为一名佛教徒。可能是自己的顿悟,和信仰的支撑,许巍的精神状态好转之后,音乐的灵感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他。2001年,许巍签约了上海步升。之后,便有了那张上面谈到的大作《时光 · 漫步》。许巍多年的老经纪人说:他是朝圣完峨眉山顶,回来才写的《时光 · 漫步》。
一张不甚出色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又出了两张不温不火的作品集。记得那是在高二,听到了脱胎换骨的许巍,听到了那张《爱如少年》。这是一张“分割点”专辑,是许巍某种意义上一种成熟的显现。之所以说这张《爱如少年》是分割点,此前,许巍还存在在这个俗世中。此后,他真的超然了,或者说就像常说的那句话,他羽化登仙了。从《时光 · 漫步》开始,就尝试在歌曲中参悟佛法的许巍,似乎在《爱如少年》之后,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回到这张《爱如少年》的专辑,听的时候好像又让人找回了那种“燃在心里”的感觉,就好像《时光 · 漫步》,就好像“那一年,你正年轻”。许巍早年就说过,曾经也以为摇滚是要震撼身体的,但是现在发现摇滚,要震撼的是灵魂。这张《爱如少年》,似乎没有那么“摇滚”,在编曲和乐队的使用上,也变得更加多元了,弦乐和管乐,都融进了许巍的音乐中。吉他的音色选择更为温暖,也更加悠长,鼓的感觉更让人踏实。从此开始,许巍的歌词中,多了“光明”,“爱”。歌词更直白,更质朴。喜欢了好几年林夕 黄伟文那样婉转的歌词,也爱李宗盛那种一击致命的感觉,一下子许巍如此直白直接,还真的要适应一阵,不过仔细想想,音乐也没必要非要那么绕,不信你翻译翻译那些欧美金曲...未必能有《爱情买卖》写的好。这张专辑中,特别喜欢那首《我们》,最后一句“我甚至来不及爱你,把最美的献给你”。要是泪腺丰沛,肯定每次听到这首歌,都要痛快的哭一鼻子~
从《时光 · 漫步》后,许巍的专辑在制作和监制上,更多的选择了身边的朋友,而不再是包揽所有工作,这让他的音乐变得丰满,也更精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许巍的一种进步。这张《爱如少年》,大半数歌曲的制作工作都由许巍的老朋友,著名吉他手 梁剑峰来完成。许巍的身边似乎总有当时整个中国最好的乐队配置,许巍的好人缘和作品号召力也可见一斑。
许巍的作品,慢慢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时的许巍再不是哪个小众阶层的独享和彰显品位的工具。甚至许巍的歌,成为了许多广告的主题曲,李宁风行跑鞋,绿箭口香糖这样的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中,也有了更多熟悉的旋律。之后,许巍和公司金牌大风,联手推出了一张,也是自己的第一张Remix专辑《一时》,收录了许巍过往的10首歌,做了重新编曲的同时,对整张专辑平均降速15%,这15%,给你更多的空间,更宽松的时间来理解许巍的音乐。“一时”本就是佛家用语,一首歌是一“瞬”,而在专辑的最后一首歌《一天》,则把前面所有歌的元素做了一个融合,把所有“一瞬”融进了一天中,成就了一首18:25 时长的宏大制作。就像在《我是歌手》乐评中,评价张信哲老师一样——当你拿出了这样的作品,就可以和艺术家划等号了。
谈许巍,不能不谈李延亮。在这里谈,是因为,接下来许巍的作品,几乎都是由李延亮担纲制作人了。而许巍的歌遇到李延亮,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总能给许巍一个新的“看见”。客观的来说,李延亮的风格融入许巍的作品中,是让许巍的音乐变得更为宽广,更丰富。但是毕竟李延亮的想法在一些作品中是颠覆性的,是否脱离了许巍最初的想法,也是个思考。所以说你也难讲李延亮对于许巍来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影响。
许巍和李延亮,是二十多年的合作伙伴,更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在许巍的第一张专辑中,李延亮就参与了录制,在许巍的作品中,也多次作为吉他手和编曲人。在2012年12月,许巍,带着他最丰富最为震撼的一张专辑《此时此刻》,从云南的山谷中,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记得第一次听到专辑同名主打歌《此时此刻》,就为许巍和李延亮的合作,为他们的音乐而完全震撼了。这是一首许巍的歌,更是李延亮的一个舞台。许巍这一次,给了你一个世界,在第一句“此刻谁在茫茫人海之中”后,缤纷世界的大门为你打开。在歌曲的尾奏部分,李延亮的solo,搭配刘效松的大鼓,仿佛一个人从纠结中来,迷乱过后中拨开云雾,澎湃激荡,灿烂飞远。概括的来说,就是爽。
许巍更泰然了,更“羽化登仙”了,更从容了。歌词和乐曲是相互融合的,你不会觉得歌词有多么重要,许巍在这首音乐中,是一支苍劲的乐器而已,穿起整首歌。拿出CD,或者带上一副好耳机,闭上眼睛,感受一支国内最为出色的团队为你的耳朵打造的听觉盛宴。整张专辑虽然情绪各异,但是听到最后总是宽广的,没有拧巴,没有汗水,没有撕扯,有的是清爽,是舒展,是宽广,绝无拖泥带水。你没有理由也不能让许巍再回到曾经的纠结中,他如此“出世”的状态,你需要的就是在音乐中,跟上他的脚步。
下面是许巍和整个团队在云南西双版纳录制同期录音时的一个纪录片的片段。值得一看,也非常有助于你来了解这个时候的许巍,了解这个大师云集的团队。音乐总监李延亮给每个乐手很大的空间,每个乐手都融入了自己几年最好的状态,想要表达的,都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他们在这个乐队中都非常快乐,所以也成就了这一张信息量极大的《此时此刻》。所以听这张专辑,一定要选择一套稍微好一点的设备,听听李延亮对音色的理解,听听张永光的最后大作,听听中国最好的音响师金少刚对音乐的调配。好设备就像看画展时用得放大镜,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货。说句题外话,有次收了一张羽泉的老专辑《热爱》,听《心似狂潮》,总感觉里面贝斯棒棒的,翻开歌本一看,原来是大师张岭的手笔,然后心里美了。
剪掉长发的许巍好看了些,岁月雕琢了曾经愤怒少年的脸庞,让他更有棱角,更有味道。许巍开始做巡回演唱会,带着他这支可能是国内最好的乐队,走过十个城市。总说是许巍的歌迷,但是在许巍来哈尔滨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错过了,这就是生活。十个城市的演唱会下来之后,原本没有做LIVE专辑的他们却因为一次又一次完美的音乐演绎而逐渐萌发了这个想法,之后,便有了《此时此刻演唱会LIVE记录辑》,同样,现在又是天价。至少在价格和供求关系的角度上来说,许巍,得到了最好的认可。
当然认可不仅仅在“作品的价格”上。大型纪录片《第三极》的主题曲,你又能听到熟悉的声音了,是的,这是许巍继《悠远的天空》后再一次与央视大型纪录片结缘。当然,许巍也参加晚会,参加音乐节,他更温和,也更喜欢和世界对话。2015年,许巍 李延亮和几位团队成员启程奔赴英国,奔赴摇滚的故乡,同时摄制团队拍摄了整个游历过程。他们和英国音乐人交流,走进剑桥大学,在艾比录音棚录音,在披头士曾经演出的洞窟酒吧演出,并在名人墙上镶下刻有许巍的砖块。
(许巍,李延亮,王文颖在英国)
聊一个歌手,聊来来去还是最终聊到了专辑上,一张一张,浮皮潦草的说两句。这篇文章写了三天,写到最后越来越觉得想表达的没表达到位。不过幸好虽然不能免俗的按照时间顺序随便瞎聊了一通许巍,但是许巍的专辑,似乎是最能代表许巍这些年变化的标志了。听了许巍这十几年,从最开始听他的歌词,到听他的态度,到如今欣赏他的音乐,欣赏的角度变了,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变了。
写到刚才,找出《此时此刻》,本来想一边听着歌,一边把这个东西写完,可是《此时此刻》的音乐一响,就写不下去了,回到了沙发上,音响前,把整张专辑又听了一遍。忽然想到以前总想说但是没机会说的话:听许巍的歌,不知不觉就会把头扬起来。
好像有好多话想说,但是又实在不知道如何表达,就在这里结尾吧。真算不上许巍的老歌迷,十几年的时间,听着许巍慢慢成长,听着许巍一年又一年的变化。许多人说许巍没有以往出色了,他不再愤怒了,甚至不摇滚了。可是何必呢?说实话从心里为许巍,这位心里崇敬的音乐人感到高兴。他的音乐,更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感动。最后,这是当年最喜欢的一首许巍的《那一年》——“你曾拥有一些英雄的梦想,好像黑夜里面温暖的灯光,怎能没有了希望的力量,只能够挺胸勇往直前。”
好了,就说这些,完。
他的生命交给了音乐
音乐也给了他生命。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舒尔音乐 shure @新浪图片 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