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用西班牙吉他成英国上宾却为法国音乐先驱-听不懂的恰空

音乐
吉他微刊 -Guitar We Can
2016年12月13日 00:10
追随大师看古典吉他的前世今生 - 5 科尔贝塔

跟随前面几位牛人,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西方音乐中多彩绚丽的“巴洛克时代”。正是在这个时期,“西班牙吉他”的名称正式出现,而带来这一“重大突破”的人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巴洛克来了,老吉他不行了

从17世纪初开始,乐器的独奏地位完全确立,各种乐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提琴家族和键盘乐的“强势”发展,这一时期的吉他音乐出现了一个相对的低谷。

14弦鲁特琴,完全是要抢竖琴活儿的节奏

此时,比尤埃拉琴莫名其妙的突然“失联”,从此消失在音乐的历史舞台,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

鲁特琴倒是依然在宫廷贵族盛行,不过却发展的越来越“失控”——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鲁特琴被加上了越来越多的琴弦,加之巴洛克音乐各种繁复的装饰音技巧,使得鲁特琴离渐渐“脱离群众”。

当时,在巴黎有人抱怨说“拥有一把一次需要换那么多弦的鲁特琴,再加上更换品线、弦钮所需的费用已经够养一匹马了”。在此情况下,一位传奇人物出场了——

埃斯皮奈尔(Vicente Espinel)

少有人知的吉他浪子

姓名:埃斯皮奈尔(Vicente Espinel)

年龄:1550–1624

职业:冒险家、吉他手

爱好:弹琴、唱歌儿、码字儿、探险游

看见上面的履历估计搁现在也够让HR头疼的,文艺青年埃斯皮奈尔在他那个年代绝对是知名人物。

独创了一种十行八韵的诗歌体裁,以自己的经历出过半自传体的小说儿;

弹的一首好吉他,整天的四处闲逛,走到哪儿都挺受欢迎,不过也曾被海盗劫持。

据说就是这位大哥把以前地位和玩具差不多的四弦吉他加了一根儿弦,摇身一变成了“西班牙吉他”,尽管这种说法不见得可靠。但是浪荡形骸的埃斯皮奈尔吉他的弹得太好了,加上去的地界儿又多,人缘儿还好,每到一国一定是一干同好把酒当歌。

最可气的是他还会写诗,估计无非是跟文学青年比弹琴,和音乐小伙伴玩儿诗文,反正据说是正经了意大利文艺圈儿,甚至在整个欧洲都小有名气。由此这种有五根弦的吉他也因为他的国籍被称为“西班牙吉他”,成了近现代吉他的前身。由于“西班牙吉他”也便成了五根弦,基本和“失联”的比尤埃拉琴演奏方法差不多,所以很快得到了人民群众认可,从而大范围普及。

被抢了戏的男一号——弗朗西斯科 · 科尔贝塔

终于轮到我们的男一号出场了,虽然吉他浪子埃斯皮奈尔名气很大,贡献也不小,但是却没有留存于是的音乐作品,现在可考的巴洛克时期吉他音乐家是弗朗西斯科 · 科尔贝塔。

弗朗西斯科 · 科尔贝塔

弗朗西斯科 · 科尔贝塔(Francesco Corbetta约1615 - 1681年),意大利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维亚(PAVIA)城,最初在意大利开始他的音乐生涯,并进入了曼托瓦(MANTOVA)公爵卡洛二世的宫廷。

1644年至1664年之间多次到访西班牙,在马德里宫廷技惊四座,才华得到充分的肯定。此后分别受聘于德国、西班牙、荷兰,任宫廷乐手。又经 Mantua 公爵引荐,至法国的路易十四世的宫廷里任吉他演奏乐师,并担任当时的安妮公主(后来英国的安妮女王)的吉他教师,有资料说他曾是路易十四的吉他教师,应该是这段经历的误传。就连流亡中的查理二世都对他仰慕有加,并在复位后邀请科尔贝塔定居伦敦。

科尔贝塔一生作品无数,仅现存的吉他著作就有五部,并且至少有两部佚散(看来有研究成果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同时也有不少音乐手稿目前存世。

安索尼·哈密顿(ANTHONY HAMITON)曾在他的《库拉蒙多宫的回忆》中说:“国王的音乐热令吉他广泛流行,几乎人人都在演奏,尽管水平良莠不齐。就连贵妇人的化妆台上,都可看到吉他和她们的口红、彩绸饰条摆在一起。科尔贝塔的《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使人完全着迷,每个人都认真地学习,连神明都会抱怨无处安生。”

他的第一部作品以舞曲为主,后来的作品表现出越来越精到的弹奏与扫拨结合的特点(这一点在参考视频中可以体会到),最初的两部作品流露出浓浓的意大利风情,其后出版的三部则显示出更多的法国音乐色彩。

晚年的科尔贝塔往返于伦敦和巴黎两地,于1681年于巴黎辞世。被誉为“法国音乐的先驱”。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