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科:鉴碟 列文的勃拉姆斯“第三”-碧练如注 虽厚犹清

音乐
西部高科
2017年01月04日 20:14

【西部高科】讯:1883年谱写着《第三交响曲》的勃拉姆斯,正处于与被他称作“莱茵姑娘”的女低音史碧斯的交往中。故而《第三交响曲》体现出一种罕见的,淡淡甜蜜和稠密忧伤共存的趣味。历来好的演绎不计其数,但真正将这曲的刚柔对比、疏密分布、气息切换(从舒展、清澈到紧张、浑浊,乃至浓得近乎窒息)展现“足”了的例子,特别是闷闷不乐里那股逆流而上的勇毅,教人无言臣服的录音着实不多。

暂不论仙风逸骨出众的切利比达克版,哪怕是一向堪比锐利剃刀的阿本特洛特,在这首“第三”里未免也有点过分的清朗与田园化;海廷克的一新一旧两版“第三”,皆是整饬矜严之作,终曲的建筑曲线搭建得好生瓷实,让人奇怪的是LSO的音色比阿姆斯特丹粗冷太多;DG方面,朱里尼版声名响亮,情势略显不足;伯恩斯坦情势确实饱满,可叹一句“饺子皮”擀得有点铺张;康塔利(1955年与爱乐乐团的录音,testament)超乎寻常的温暖感自是极棒,但硬朗又欠缺了三分。在这个度上拿捏很是恰当的,回头评断居然只有老大师瓦尔特与祖宗级的魏因加德纳,虽说后者节奏微微变形,却真正做到了宽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2009年版企鹅评鉴手册将《第三交响曲》最佳名额留给了阿巴多、康塔利、雅诺夫斯基三人,说实话笔者不太能认同。

一直以来,詹姆斯·列文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外乎是出色的歌剧指挥,交响平平,对列文版马勒的批评也时有听闻,譬如认为他年轻时录下的第五号中铜管声部太不和谐等。不过这RCA、DG两版勃拉姆斯“第三”,很好地为他的乐队驾驭给出了佐证。RCA版是他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录制的,声音蓬勃爽脆,首尾乐章的张力与不失时机的快速释放,直接取决于利落的断奏和每一个长分句的结尾的果断收束;DG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他与维也纳爱乐的合作,比他宁静而略显疲乏的、同一系列中的“第二”,收获了更多赞誉。总之,前后二者的弦乐合奏皆表现辉煌,在细微情绪的拿捏上亦很干练,并不输欧洲同行,是我未曾料到的事情。

无须夸张,美国本土指挥家能将勃拉姆斯诠释到这个级别的例子真的不多。有人评价说列文的诠释理念或许来自于塞尔,因为列文从1964至1965年间(即他20余岁时),在克利夫兰以助理的身份受教于前者,直至大师1970年辞世——其中有一年的若维尼亚音乐节开幕式,列文还在最后一分钟顶替过年迈的克尔提兹。我听了塞尔本人的“第三”录音,可能是乐队关系,让人觉得低音稍有寡淡。列文在某种意义上,确实继承了老师的基本线条和节奏,不过听得出在音色密度与乐队朝气的调动力方面,正朝前文说的德奥老二位靠拢。

这枚DG除了《第三交响曲》,另收入了《女低音狂想曲》和《悲剧序曲》。《悲剧序曲》中间的慢板气场沉静,与狂想曲开场毫无忌惮的戏剧力量冲击(无异于乐队上的大型宣叙调)形成了对照。勋伯格合唱团的配合下,冯·奥特唱得一如既往的出类拔萃,尽管严格说她还不算真正的女低音。

我们直观所感知到的勃拉姆斯乐队使用的高“黏度”特征,实际上来自各声部之间织体配置的关系与调性本身的紧张度。在一篇碧练如注,虽厚犹清研究论文(韩锺恩,《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三期)里,我读到过一个有趣的假设:“假如我们将贝多芬‘第五’的敲门动机换一个调性,紧张度会不会有所增减呢?”更进一步说,全曲的气氛会不会随之一变呢?我以为勃拉姆斯“第三”这样不朽之作的精髓,实在并不是某一段或某个乐章的天才,而是在整体和声与调性布局之下,主题材料在各式结构形态上的使用,扭结成了一方挥之不去的“气场”,或者说“内驱动力”。擅长交响曲的贝多芬也好,不擅长的舒曼也好,坦率而言都不若勃拉姆斯将气息“下潜”得那么深。恰如韩教授的措辞,它既表现在大幅度与平缓运动的刚柔对比,也有一定程度的、和弦在松紧变化和快慢变化之间的转移,更是浓淡明暗的声部立体交错。作曲家耐心、缜密的心态,使得这些潜在关系即便在最雄健峻峭的段落里,仍像游鸿戏鹤一样不断地流动。先不说没有伯恩斯坦那般个性的话,美国指挥家怎样才能在强势的“欧洲话语权”前突围而出,单看列文虽厚犹清的功力,此二版《第三交响曲》可以道一声无憾了。

【西部高科】:西部高科集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开发与档案集中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公司。为各省市文化厅、文体局、博物馆、文化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出版社、图书馆、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等单位提供一流的文化档案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及文化共享资源数字化管理服务。西部高科主营业务包括:国家公共文化机构业务数字化解决方案、文化部专业项目工程开发、以及各省市文化厅、文化局、图书馆、博物馆、考古所、文化馆相关配套的软件产品研发和平台设计等。西部高科为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参与实施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六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体系工程;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整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