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闹地秧歌,起源皇室观赏的打击乐游戏,由兵家阵势演变

音乐
阳播播
2017年02月03日 16:15

今天正月初七,马上就是正月十五了,今天说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汾阳地秧歌。

我找到了一条视频,感谢“冯建琴”和她的朋友们。该视频拍摄月2014年,值得传播的正能量。

乍一看这扮相是不是有的人感觉像唱戏?很多人一听秧歌,太土了,说白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秧歌队共有十二人参加,称为十二角身。四个磕花棒的、四个打鼓的、四个筛锣的。磕花棒的由侍卫们装扮,打鼓的由太监们装扮,筛锣的由宫女们装扮。因此,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属武术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时时处处表露出一种不安分的调情举动;筛锣的是少女形象,以掩饰不住的爱慕之心,总想去接近武士,而往往受到:丑角的挑逗与阻拦。

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表演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汾阳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 “武场地秧歌”和以诵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一般在演出时,先出场的是武场地秧歌,在他们的套路走完以后,围成一圈由专门的演员演唱,这属于文场地秧歌。唱毕,再回归原队列形式,整个队伍再向前行进,开始下一轮的演出。

汾阳地秧歌的传承为松散型,绝大多数人是因爱好在业余时间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传承的季节大多在冬季农闲季节,一般为三四个月,学艺之人可同时拜多人为师,也有无师自通的,因而地秧歌的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老艺人急剧减少,70岁以上的秧歌老艺人仅存三人,60岁以上的秧歌艺人也屈指可数。汾阳原来200多个村庄有秧歌队,而现今能组织起秧歌队的村庄不超过15个。

大街上基本已经看不到了,之前提到正月十五在广场或许会有汇演,但也是草草了事,怎知是否无人可传?公众hwdybb,会持续关注有意思的故事。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