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蕙姿
【摘 要】传承地方文化,引领文化发展,这是所有地方高校作为高等学府应尽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众所周知,中国高校具有培养优秀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功能,而除了这些基本功能外,在清华大学2010年的校庆上,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也被正式提出。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将其作为重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进地方高校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关键之处。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承担这个使命方面做得并不完美,过于盲目追求学校排名,忽视地域文化核心特色,抹杀地方文化传承重大价值等问题比比皆是。基于此,本文将以湘剧高腔音乐为例,从地方文化传承角度,分析高校选修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程;湘剧;地方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0-02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梳理和总结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一、湘剧高腔音乐简介及衰落原因探究;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要求研究;三、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的思考研究。
一、湘剧高腔音乐简介及其衰落原因探究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剧种,而湘剧高腔音乐则是整个湘剧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一种声腔形式。湘剧高腔音乐因其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表现出悠久历史沉淀的特色,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湘剧中年代最久也最有代表性的声腔形式,湘剧高腔显然体现了湘中语言特色,贴近湘中人民生活面貌,并融合了湘中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性格、感情,乃至大部分的美学观念。它们经过历史发展的自然改造,才形成了如今独一无二的、作为地方标志性特色文化形式的湘剧高腔。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是主流戏曲的湘剧高腔现如今日益冷清,无人问津。造成湘剧高腔文化明显衰落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元文化的冲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短小精悍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占据欣赏主流,在此衬托下高腔音乐的内容便显得稍微陈旧了,有悖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品位。其次,科技的发达促进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电视与网络将观众悄悄分流,拉大了观众与高腔音乐的距离。再者,湘剧高腔音乐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曲调过于简单,板式过于贫乏,以及欠缺时代感。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便造成了如今湘剧高腔音乐的冷清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文化传承受阻等一系列问题。
二、高校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要求
(一)高校选修校本课程开发需寻根。在一切教育活动中,文化都和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和最初源泉。而另一方面,课程是教育者按正确的价值选择将文化变得更富逻辑条理,更富结构性和系统性后所得到的非物质成果结晶。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校本课程研发也势必应踏上新台阶。在这种条件下,对地域特色文化寻根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二)高校选修校本课程研发需契合培养宗旨。高校的办学宗旨将不可避免地对校本课程研发产生影响,因此明确高校倾注在选修课上的培养理念有助于挖掘地域文化发展源动力。在将湘剧高腔音乐纳入高校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一门音乐艺术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如何使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得到有效推广传承,如何重新焕发湘剧高腔音乐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校本课程研发需要思索和考虑的关键,是增加此开发研究可行性的重点。
(三)特色教材自编过程中需加大科研力度。在固有模式中,湘剧高腔音乐所用教材一直是教学剧目的附属品,这一事实导致了相关教材规范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缺乏。因此,若想研发出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编写人员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力图在尊重剧种原汁原味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高腔艺术中的美学原则。举个例子,在编写唱腔教材时,研发人员首先要注重介绍声腔的形成发展史,介绍湘剧音乐的旋律特色及展现手法,并总结演唱润腔规律,全面覆盖打击音乐和伴奏乐曲的相关基础知识。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选材上必须兼顾各个门类,并记得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腔曲牌。
(四)以革新教学手段来促进校本课程研发。很长时间以来师传徒承、口心传授就是湘剧高腔课堂教学的唯一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具有教学方式单一、效率低下等缺陷。若想做好高校选修课程开发,良好的高校课堂学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铺垫,因此为了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需得尽快提上日程。以湘剧课程的开发为例,将多媒体与剧目课、表演课教学相结合,通过播放名家剧目让学生树立一个直观的借鉴标准,或者是借助摄像机等现代化科技电子设备让学生将其学习过程录制下来,在情景再现的观摩播放过程中,教师配以细致讲解分析,如此一来,将湘剧学习变得直观生动,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更能与湘剧校本课程研发相得益彰。此外,唱腔课教学应该制定曲谱以避免随意性,必要时可配有器乐伴奏,这在帮助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其音准、乐感、节奏感,使之全面发展。另外,身段形体课应该选择极具湘剧特色的高腔曲牌音乐作为配乐,这是因为伴奏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牵引学生的表现意识的作用,合适的配乐更是能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取向。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在形体课堂的专业学习中获得更深入的领悟,注重对高腔音乐的编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课程研发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将校本课程研发纳入湘剧文化保护工作范畴。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等渠道,通过对广大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努力扩展湘剧艺术文化的受众面,达到促进地方文化传承的良好目的,进一步形成传统地域性民俗文化的教育氛围,从而提高文化传承自主性。
(二)进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编写研发。根据高校学生年级的不同,逐步增加湘剧高腔音乐选修教材的难度和梯度,以及拓展知识面和增加知识的深度。
(三)人力和财力的问题,某些时候也会对课程研发造成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统筹经费,借助政府以及各个湘剧文化民间保护组织的力量,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课程研发。
(四)树立民主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观。学校的领导者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带领教师一起开发学校课程,积极构建完善的具有学校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提高课程领导力,管理者们要做到不断思考,深入课堂进行研究。并且学校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们不仅会教书更要学会开发新课程。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让每一位学生受益,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校本课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总结
作为地方高校,只有主动承担传承和引领地方文化的责任,才能真正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自身的活力。将湘剧高腔音乐这一地域性的特色文化渗透在湖南当地高校选修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中来,无疑是一种极佳的高校课程建设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极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灵魂,有助于大学实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创建特色学科品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施婧.闽南文化传承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以闽南文化校本教材的研发为中心[J].闽台文化交流,2010(2).
[2]熊娜娜.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邓雅清.地方高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巴渝文化校本课程为例[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音乐专业MOOC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5]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