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与气息和腔体共鸣在演唱中的相互作用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08月22日 11:57

京剧演唱中憋气 的作用

张京

摘要:人们要科学发声歌唱,需要声带与气息和腔体共鸣之间相互配合,发挥每个发声载体的作用,才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关键词:声带 气息 腔体共鸣 相互作用 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62-03

自从人们落地的第一声哇哇啼哭时起,人的声带就开始得到了发育。人在漫漫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和自然的要求,就不断的学会说话、喊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声带通过长期的锻炼,继而使其不断的加以变薄、变厚、变宽、变窄、变长、变短,以此来发出高低、强弱、不同声调和音色等变化无穷的声音,这正是人类在社会和自然中进化的伟大成就之一。

平时,人们说话都是依靠声带来进行的,而这时声带处于自然状态下简单的震动和变化,产生自然气息和腔体共鸣来进行发声的,声带与气息和共鸣都没有真正发挥本身最大的优势,而科学发声歌唱就可以发挥声带与气息和共鸣的最大优势。

科学发声歌唱原理是人类近二三百年来的科学研究总结出来的伟大成果。人们在科学发声歌唱之前,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特殊的科学训练过程,才能使声带与气息和共鸣得到相互的灵活运用,以此发出心灵深处的文明之声。

现用下图1探讨声带在正常呼吸情况下和歌唱状态下的变化:

人们在正常呼吸时,声门呈自然打开,声带处在自然放松状态,如图1-a。歌唱前的用力呼吸,声带的周边肌肉也在用力收缩,使声门扩展更大,吸入的空气更多,这时声带仍然处在松弛状態,如图1-b。如果在唱假嗓或耳语似的弱音,此时声带开始工作:稍有收紧——放出一半以上的气息——留住一小部分气息化为声音,此时产生的声音基本上为气声,如图1-c。然而,真正的歌唱发声时,声带收紧、闭拢,声带周边肌肉加力支撑,使所有的气息基本都化为声音,这其实是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如图1-d。

以上谈及的是声带与声带周边肌肉的关系以及吸气与呼气发声的关系,然而,在科学发声歌唱时,声带本身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变薄、变厚、变宽、变窄、变长、变短,以此发出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的歌声。然而,能让声带如此变化无穷并发出动听的歌声,这都与气息和腔体共鸣是密切相关的。

声带本身的变化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特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人们在歌唱时需要处理好音的高低、强弱甚至假声,以此来表达歌曲的需要及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比如在唱一个高音时(需要高于自己平时说话的音调),这时要求声带收缩变薄、变短、变窄;在唱一个低音时(需要低于平时说话的音调),这时要求声带松弛变长、变厚、变宽;如果歌唱时需要运用到声音的强和弱(需要比平时说话音量强或者弱),这时就要求声带在音高的基础上震动的频率来决定的,而震动的频率是跟气息力量的大小相关的;如果在唱假声的时候,只需要声带的边缘震动即可,比如:有些女生在歌唱时,音量总是提不起来,这时可以判断为假声,这是因为声带震动的面积较小、需要的气息较少所致。由于声带发声时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人们必须有意识的训练和掌握“需要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特色所决定声带变化的内在机理”。

声带的所有发声都跟气息密不可分的,声带的发声能量都是来源于气息。科学的歌唱气息有利于声带发声时的灵活变化,有助于达到人们所需要的声音状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经说过:“歌唱的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可想而知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

人们如何才能具有科学的歌唱气息呢?人们平时说话的气息与歌唱时的气息是截然不同的。平时说话的气息运用只需要在自然状态下做胸式呼吸即可,而歌唱时的气息运用则需做腹式呼吸,这是几百年来无数歌唱家总结和研究出来的成果。当然,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阐述其基本之理,很难要求学生做到其内在的关联之道。近年来,笔者多次担任艺术类高考评分,感觉考生在歌唱时只做到基本的气息运用,这可能是教师们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气息与声带和共鸣的紧密联系有关,从而导致一些本来声音条件较好的学生,经过学习以后却唱得没有声音了,听到的基本上只是气声。

歌唱的气息是一个细致的、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是由科学的呼吸和均衡的用力方向、深度等所组成的,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前功尽弃。

吸气要求精力集中,精力集中才能促进积极的脑力活动,然而脑力活动才能刺激人体器官意识反应和肉体细胞的活动。唯有这样,呼吸系统才会积极响应:嘴鼻——喉咙——支气管——肺——横隔膜——吸气肌肉群才能协同作用(图2)。只有整个过程都积极活动起来,才能真正把所需要的气息吸到丹田里,同时使力量保证气息在丹田里的稳定性。

至于呼气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力量与气息的控制性方才完成,主要取决于丹田里气息的稳定性——活而集中,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相互作用力的对抗性、横膈膜对肺的支撑作用性。这三性发挥得好,才能得到自然流畅、集中、有一定力度的气息,并且与调整较好的声带相结合方才发出流畅、集中、明亮、动听的歌声(图2)。

气息与声带相结合是歌唱发声最为关键部分。人们在歌唱时,出于歌曲内容的情感需要,要求气息的强弱和声带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当有一定力度控制性、用力方向、用力深度、力的集中度、流畅的气息在与声带结合的那一瞬间,声带才跟气息融为一体,才能把所有气息的能量都化为声音。这时,声带不能太松弛、打开,也不能太着力、闭紧,需要掌握在一定的力度,方能让声带发出频率最大的声音能量,这样就能唱出具有感情色彩的强弱、明亮、圆润、动听的歌声。如果声带太松弛、打开,整个声带都没有震动,唱出来的都是气声,就不会有明亮的声音。如果声带收得太着力、闭紧,这时声带就会变得僵硬,声带只有部分得到震动,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刺耳、杂音较多,就会出现歌唱运用不灵活。由此可见,声带与气息的结合只有掌握到“度”的运用才能发出好的声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整个过程需要长期训练才可以做到。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在歌唱时只有声带与气息的结合还是远远不够的,声带发声以后还需要腔体的共鸣,才能发出嘹亮的歌声。

其实,人们声带本身所发出的声音很小,这个声音亦称之为基音。基音需要有腔体的共鸣才能发出嘹亮动听的歌声。

声音共鸣腔体有很多,总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头腔、口咽腔、胸腔,简称为三腔共鸣。但最重要的是口咽腔,口咽腔是所有腔体共鸣的声音源头(图3),因为口咽腔离声带最近,是声带发声后的第一个共鸣腔体,更重要的是口咽腔属于可变化腔体。人们在歌唱时,口咽腔要尽量打开,让声带发出的声音(基音)得到最大值的共鸣,方能把声音传到头腔和胸腔,并让头腔和胸腔得到最大限度的共鸣,继而唱出更大的音量和具有穿透力较强的高位置声音(图3)。人们科学的发声歌唱需要这三大腔体相互配合,并调整好各个腔体的共鸣程度,才能唱出各种音色、美妙动听的歌声。

由于人们声带的构造、共鸣腔体的大小、气息力度的强弱等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才能让歌唱者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

综上所述,人们科学的发声歌唱,声带与气息和腔体共鸣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辅相成、承上启下的。人们只有掌握歌唱发声时的每个发声载体的作用性,才能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声带 文章 气息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