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评弹市场

音乐
曲艺
2017年11月13日 20:41

【漫谈苏州评弹】

秦建国

日前,在南京召开了中国曲协评弹艺术专业委员会座谈会,出席者大都为评弹界人士,主题是苏州评弹市场。大家发言热烈,从不同地域、不同角度畅所欲言,并普遍认为:评弹市场疏于管理,乱象多多,前景并不乐观,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评弹艺术源远流长,发源吴地,兴盛海上,成为江南大地上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芬芳四溢,为广大观(听)众所喜闻乐见。她那极富底蕴的艺术品位,珠落玉盘的委婉声腔,甜糯悦耳的吴侬软语,婀娜俊美的表演形式无不透露出江南隽秀、典雅灵动的特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评弹艺术开始兴旺,五六十年代走向巅峰,书目繁多,人才辈出,一大批名家大家、流派创始人的涌现,开创了评弹艺术引领文化时尚的时代。此等荫庇之福,迄今后辈还在享用。改革开放,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日新月异,国富民强,举世瞩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扬眉吐气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东方奇迹!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作为软实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忽视了,民族戏曲、曲艺被冷落了,甚至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实在令人担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使得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并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层面。整个文化艺术界如同春风拂面,振奋了,沸腾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从此开启。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时隔两年,总书记又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上再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两个讲话已成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指导意见,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中华文化的美好未来,曲艺艺术的明媚春天,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尽管形势大好,评弹艺术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创作艰难已成为瓶颈,青年培养缺乏有力措施,演出市场出现无序乱象,理论滞后难以引领实践,等等,这都阻碍着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下面我就评弹艺术的演出市场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观点与想法。

一、评弹演出的市场在哪里

说到评弹演出,可谓喜忧参半,需求量很大,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则很小。此话怎讲?按照我们近年来演出场次计算,江南地区或者说吴语地区听评弹的观众全年约有200多万人次,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然而,这样大的一个人群,真正掏钱买票者大概不到10%,这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一个很不乐观的局面。

分析:评弹演出的受众面一直很大,只要能听懂吴语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评弹观(听)众,因此评弹历来是赚钱的一个行当。造成眼下市场不景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书场的萎缩,评弹市场呈现危机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很多专业书场在这一进程中被拆除,得不到恢复,评弹市场危机成为一种必然。因为演出场馆是演出市场的一大要素,也是聚集观(听)众的重要阵地,一旦没有了阵地,何谈市场。

2.政府购买(文化福利)而削弱了市场竞争

政府购买、文化惠民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应该举双手赞成。但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其中存在不少弊端,如:买票观念没有了,应有的艺术欣赏秩序打破了,没有了供求矛盾进而失去竞争态势等,市场在这当中也就名存实亡了。

3.缺乏管理经营人才,忽视了市场的培育

各个层面的长期固定思维导致了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匮缺,对演出市场特别是传统文化,地方曲艺市场的培育相对缺位,难成共识。就评弹而言,还存在地域差异,因此市场运作、经营步履维艰,难以突破。

观点:市场即生命,任何产品都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成活,才能立足,反之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评弹的市场在哪里?如前所述,偌大的观(听)众体量,完善的文化设施、场馆,以专业院团为主体的演出队伍,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评弹演出市场。在此基础上,建议再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运作团队,寻求理念、观念的共识,完善政策配套,打破界限,形成行业联盟,共同培育市场。

二、景点表演算不算评弹市场

旅游是地地道道的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江南地区的旅游业自然也不甘落后,在整合资源的同时趁势而上,评弹就此被瞄上,成为一个核心的内容,跻身旅游业,成绩斐然,景点弹唱发展势头不小。而本人认为,从经济角度讲这些景象可能有利可图,但从艺术角度讲则弊大于利。

分析: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在景点唱评弹不能划归于评弹市场,因为它只是旅游项目中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是一个有价服务的载体。不直接卖票,以点唱小费为经营手段,只唱不说,且唱的内容也很繁杂,既有评弹曲目,也有地方小曲、歌曲,乃至戏曲等,构不成评弹演出市场之要素。总体而言,商业行为大于艺术本体,艺术含金量不高。

其次,还是要说一下其利弊得失。

1.有利一面

(1)通过这一平台传播了评弹和其他

景点评弹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州地区,上海也有,一些饭店推行,浙江几乎没有。可见苏州地区是一个主要的盛行区域。评弹作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获得这样的平台,无可厚非,多多少少得以传播。

(2)从业人员多了一个赚钱的渠道

说书先生比较辛苦,跑码头为生计相当不易,能有这样的商机,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对跑码头生活也是一種调剂,对评弹从业者队伍的稳定,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不利一面

(1)往往事与愿违,有损评弹艺术与整体形象

无序放开使得演员供不应求,于是票友充数,三脚猫忽悠,良莠混杂,艺术不佳,评弹形象受损。利益驱动的后果必定是质量的降低,这会对优秀精良的评弹艺术产生负面效应。

(2)长期窝在景点弹唱,影响专业演员的艺术成长endprint

景点的演唱,茶楼的点唱,饭店的伴演,其演出质量均不能与书场、剧场相提并论,容易出现演员低质量应付场面的情况。长此以来,顾此失彼,放松长篇锻炼,不利于艺术的成长与进步。

(3)高雅艺术沦为屈尊卖艺工具

评弹艺术被视为高雅艺术,并不是说不能放下點身段,做到雅俗共赏,然而在景点、茶楼、饭店弹唱,未曾启口先送上点唱菜单,不点唱就冷场,点了,开唱前还要奉承几句,艺术氛围已然荡然无存。

(4)无序的管理影响了有序的市场

游客云集的景点和日渐冷落的书场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反差。这边一张书票三块五块,那边一个开篇五十八十元,长一点的开篇还分成上下两段收费,如此乱象只能怪罪于管理不到位。

观点:以上的列举,可以看出笔者的倾向性,对评弹艺术或者说对评弹专业从业人员来讲,绝对是弊大于利。而且管理缺失、资质不明、良莠不齐、一哄而上的种种乱象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人说能赚钱就行了,不错,这方面是能赚钱,比说长篇书赚钱,但是以传播评弹作为幌子,以牺牲艺术作为代价的赚钱,我们能心安理得吗?这应当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反省。管理部门应该在出台方针政策的同时,在加强管理措施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为百姓造福,为艺术护航。

三、评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

评弹欣赏的大量需求和消费市场的极小,是一对极不对称的矛盾,也是必须加以研究的课题。要照顾到大众享受文化艺术的公益性,也绝对不能不考虑市场的培育和经营,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分析:培育演出市场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大工程,评弹演出市场的培育,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恒心。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起步早,理念新,每年大大小小的艺术节、演出季,都是有声有色,人头攒动,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口碑。

上海的评弹演出市场在多年的培育下获得了人气,收获了票房。从2011年起,上海评弹团团庆60周年的系列庆典演出,历年的中篇、专场演出,74届从艺40周年系列演出,评弹新篇《四大美人》的演出,大型评弹交响音乐会,直至去年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的推出等等,这样的大型剧场演出(走市场的票价),每年都有二三十场,再加上江浙地区兄弟评弹团的中篇、专场来沪献演也不下一二十场,这样算来,登陆上海大型剧场的评弹演出将近50场,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啊!最近苏州吴中区评弹团的马志伟、张建珍在上海逸夫舞台献演长篇的成功,都显示出上海在培育评弹演出市场上取得的骄人成绩。

观点:演出市场的要素,即演出市场生产经营者、演出市场消费者以及演出市场管理者,三者的结合运作,构成了当今丰富多样的演出市场。所以说培育演出市场是个花时间、花功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观念,树立理念需要时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我们让时间来完善演出市场,引导演出消费。因此我们要拥有一流的,优秀的生产经营制作团队,生产出精良无比的艺术产品,奉献于大众;要培养粉丝观(听)众,热情高涨地来消费我们的优质演出,也就是花钱买票走进剧场看戏,步入书场听书;而且还离不开一支懂行、懂业务的管理团队进行有序的管理,确保演出市场的顺利运营,并逐步走向成熟。

当下,正逢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予了中华文化以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对文学艺术的两次重要讲话,更是给予了文艺工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强劲动力。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我们认知的新高度,新标杆,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祖国的灿烂文化、曲艺艺术呵护好,传承好,发扬光大,再铸辉煌。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评弹 市场 演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