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座灯《龙船送福》效果-海丝之光 展区 128盏花灯携手闹春
赵希琛
摘要: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琵琶文明不断地完善,使其音乐更具韵味,技法更加丰富。本文从传统琵琶曲《龙船》的创作风格、乐曲艺术特征、乐曲各段特征及演奏要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继而分析出乐曲各段的演奏意境,结合对各段的特殊演奏技巧进行的诠释,理解琵琶文曲、武曲不同的美学问题。
关键词:琵琶 艺术特征 演奏技法 文曲 武曲 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029-02
“琵琶”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秦朝时期[1]。最初“琵琶”两字并不是单指一种乐器,而是根据其奏法作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2],现在的琵琶是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的。西汉时期, “丝绸之路”不仅是交通路线,更为当时的中国开辟了一条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一大批外来乐器,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就是这时候传入中国。到了隋唐时期,琵琶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并未发展成民间音乐。琵琶艺术再度出现的高峰时期是明清时期,这时期,琵琶艺术开始逐渐地向民间发展,使琵琶的音乐风格更多样,同时也更具民族性。当时一位名叫陈子敬的琵琶演奏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琵琶曲,许多曲调都是来源于民间音乐,其中《龙船》就是一首流传至今的传统琵琶曲,陈子敬是根据《划船锣鼓》而创作出来的《龙船》琵琶曲。《划船锣鼓》这首乐曲是流行在浙江地区吹打三大名曲其一,描绘了赛龙舟的热烈时锣鼓声、歌唱声、呐喊助威声一浪接着一浪的热烈场景,运用了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模仿出百姓赛龙船时的场景和赛龙舟中间穿插的锣鼓声。
《龙船》是一首文武曲,兼有文曲和武曲的特点[3]。张步蟾先生传谱的《龙船》音乐形象刻画生动,通俗易懂,共有九个段落,分别是:船会、乐声(花六版)、锣鼓(甲)、歌声(湘江浪)、锣鼓(乙)、歌声(上海码头)、锣鼓(丙)、吹打(百花园)、归舟(行街)[4]。从这九个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首乐曲是以一段旋律接一段锣鼓,二者相互穿插,生动地描绘出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这是《龙船》这首乐曲中的一大特色。中国琵琶音乐从文曲和武曲两个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态及精神。
《龙船》以XXX(后十六)为基本节奏,速度由慢渐快进而变为快而强的扫拂,在突慢之后再重复一遍,很好地渲染了龙舟出战时的紧张气氛。这样的弹法在传统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中都频繁出现[5],是武曲的一大表现。武曲大多是有情节、标题性的,乐曲往往采用戏曲分幕分场叙述的手法,表现一些特定的故事情节,并叙演着故事的内容,乐曲结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武曲中还擅长运用绞弦、煞弦等指法模拟各种音响效果,将音乐形象化,从而成功塑造所要描绘的形象。乐曲情调雄壮而激昂,给人一种富有张力的阳刚之美。乐曲第一段多以四个十六、前十六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为节拍,表现出赛船之前每一条龙船相遇时的气势。乐段中有6小节双弹的十六分音符,通过这样的节奏,可以表达龙船手轻松的聊天。这一段最后以琵琶模拟的锣鼓声为主,是通过大指压在弹弦的位置,食指或中指在下面弹,这样弹奏出的声音就是类似锣鼓敲打鼓边的声音,不仅清脆,而且带有俏皮的感觉。该段结束时运用拍打面板的技法,表现出龙舟比赛开始了。
琵琶文曲用简朴、动人的旋律表达出深刻的内心情感,并运用推、拉、吟、揉等手法使乐曲韵味十足。《龙船》的花六版、湘江浪、上海码头、百花园都是琵琶文曲的表演形式。乐段第二段,曲牌名是花六板。花六板是我国民间丝竹乐的曲调,演奏時速度渐慢,逐渐加花形成新的曲调变体。《龙船》中的花六板运用双弹、半轮和勾打推拉等演奏技巧,运用前后十六等跳跃感较强的节奏型,表达了人们观看赛龙舟喜庆和欢快的情绪,让“船会”乐段充满了节日的氛围。在“花六板”乐段中部速度加快至 =126[6],并且在前后十六节奏中加入打音和挑音,更显出“花六板”的逐渐加花和轻巧的音乐特点,给人一种优柔的美感。
“湘江浪”是民间小曲的曲调,清代时期流行于江南。弹词吸收为曲牌演唱,这样的商调式唱腔,不仅有抒情性而且听着柔和,安静[7]。词格可以加衬字,曲调也可以跟随唱词的变化而加以改动。乐曲在这一段中进入了转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节奏型也以更加紧密的十六分音符贯穿于整个乐段。开始时先运用夹弹技巧,六小节之后又改为了扫拂夹弹,表现赛龙船比赛到了白热化,表现出龙船之间你追我赶的画面。在演奏这段时,我们需要将左右手协调好快速弹奏,扫拂夹弹做到紧张密铺。乐段最后四小节转回曲子原调,以自然泛音划奏的方式结尾,并且弹奏最后的四个泛音时,速度与音量上突然减慢和变小,表现了江水波涛起伏的流动感。全曲借景扦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演奏时需要熟练掌握文曲的演奏技巧,在不同音色、音量的配合下,使乐曲听起来更加清新、秀美。
“上海码头”的曲调为民歌小调,是江浙地区的民间艺人常常演唱的码头调,这种轻快曲调的音乐,给人欢快、高兴的感觉,这段有很多以打音和挑音作为铺助音,体现出音乐的清秀俏皮。乐段中间有两小节AB形式渐快的音乐,起到两个相似乐段的连接。该乐段最后慢慢加快,表现出了龙舟比赛的紧张感。
“百花园”是十番鼓中一个曲牌,在《龙船》中单弹挑接半轮来表现,它用较快的速度演奏出在不同音区的对答呼应,活泼跳动的节奏表现出明朗欢快的气氛。乐段用相同的节奏,在不同的音区来演奏,营造出高涨的气氛。这一乐段中还运用“摘”的演奏技巧,就是将大指压在弹弦的位置,食指或中指在下面弹,得“勺”之声,并且加入拉弦音,表现出赛龙舟时而紧张时而轻快,又不失轻松幽默的感觉。“余音”是弹拨乐器发音的基本特征,利用余音做各种变化,这是琵琶发音的一种美。琵琶的“点”的音保持较短,这既是缺点又是优点,为了使短小的音变保留产生长音,一般都会在左手吟弦、揉弦、拉推弦等技法加以延长,使音与余音之间形成高与低、长与短、强与弱的对比,产生了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余韵之美。
乐曲最后一段归舟(行街)是江南丝竹地区的名曲之一。原本是指在乡村民间的赶集或者是百姓结婚时,在街上边行走边演奏的音乐。乐曲由四个曲牌连缀演奏,其中有中板、小快板和快板。在这里的“行街”则是表现比赛的龙船即将结束,大家陆续收拾锣鼓、船桨等的场景,全曲最后以锣鼓声结束,宣告比赛结束了。
在《龙船》这首曲子中,还用了一些民间音乐独特的演奏技巧,比如“拆头”,就是用模拟锣鼓声音的乐段插入弹奏进行中的乐曲旋律,将连贯的乐曲旋律隔开,突出了乐曲的情感对比与音乐的色彩变化。《龙船》这首乐曲中每一个曲牌之后会连着一段锣鼓乐段,但是每一段锣鼓的演奏也各有不同。一开始弹奏的锣鼓节奏简单,单一重复像大鼓发出的延长音,似乎是在为划船的船手寻找统一的步调。随着比赛的进行,琵琶模拟出来不同的锣鼓声也变化多端,有的像鼓槌敲打着鼓边的声音,有的像锣发出的闷击声,弹奏不同的节奏,来充分表现赛龙船越来越激烈的场面,巧妙地用琵琶的技巧模拟出锣鼓的声音,添加了整首曲子独特的风格。
然而有的听众却对琵琶绞弦模仿锣鼓声音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不是美的体现,更像是噪音,是不美的,这样的疑问正是美的奥妙。从审美客体方面来看,无论在自然界中、社会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美都是普遍存在的,它们的形式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存在着不同的形态。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看,面对同一个客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主体意见。[8]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呢?一种是从精神世界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念;一种是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所以,不同的人对这首《龙船》乐曲的美是不同的,唯心主义者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愉快,唯物主义者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本身属性。
中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样、动听悦耳,《龙船》这首乐曲融合了许多民族音乐的特点创造出来的。左手是琵琶独有的推弦、拉弦、揉弦等技法,丰富形象地表现了南方乐曲的旋律,右手的演奏技巧也丰富多样,比如摘弦、绞弦、扫拂等,惟妙惟肖地将琵琶的声音模仿出锣鼓的声音,体现了锣鼓喧天的热烈场面,丰富了琵琶乐器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在紧张的弹奏中也不失轻巧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明兴.浅谈唐诗宋词与琵琶表演艺术的相互交融[J].艺术科技,2013,(05):112-113.
[2]刘静.琵琶考略[J].呼兰师专学报,2001,(04):77-78.
[3]姜爱蓉.悦耳动听的琵琶古曲[J].黄梅戏艺术,2002,(03):83.
[4]孟璐.琵琶曲《龙船》运用的演奏技法分析(上)——琵琶曲《龙船》三个版本中运用的基本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2009,(03):23-25.
[5]楊燕.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47-49.
[6]王琳.论江南丝竹乐在演奏过程中的审美定位[J].乐器,2008,(10):54-56.
[7]李雁鸣.戏曲唱腔漫议[J].西江月·文化语言,2013,(0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