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音画性解析

音乐
艺术评鉴
2018年05月02日 09:00

肖邦g小调叙事曲精编

侯忆皓 覃超柏

摘要:肖邦的《叙事曲》开创了将文学体裁的叙事诗运用于钢琴曲创作的先河,作品因其艰深的技术难度和晦涩的音乐内涵,被公认为肖邦的巅峰之作。本文通过探索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意图、风格特点、演奏特点,探析作品的音画性内涵,以期对理解、演奏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演奏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g小调叙事曲》   肖邦   抒情   悲伤   音画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019-04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听觉艺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时间艺术,它通过节奏的变化、和声调式的进行、旋律线条的流动、力度的强弱比对、曲式结构的布局等来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感情。绘画则是以色彩、线条、结构等作为媒介的视觉艺术,作为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它通过颜色的变化、色块的层级、线条的穿插、明暗的比对、构图的布局等来塑造图景和传达情感。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表达,它不具备视觉艺术明确的语义性,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体经历和艺术审美的经验构建具体“情景”“画面”和“图像”。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是分属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各异,但二者又存在相互借鉴、吸收、融合。音乐主要是由和声调式、旋律、曲式结构等要素来进行“绘画”的。

19世纪上半叶,肖邦的创作理念受西欧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作品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激进的爱国主义色彩。肖邦运用了全新的体裁创作了《g小调叙事曲》。作品中包含了肖邦的爱国感情以及复杂的爱恨情绪,突出表达了悲壮的情绪和复杂的戏剧性,叙事性极强。《g小调叙事曲》虽然受密茨凯维支《康拉德·华伦洛德》叙事诗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将《g小调叙事曲》与《康拉德·华伦洛德》中所描绘的画面意义对应。《g小调叙事曲》并未像标题性作品那样,在标题中呈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在《g小调叙事曲》中肖邦把情感隐藏在音乐营造的画面之中,通过音乐的流动塑造的画面感,引导演奏者和听众寻找音乐所表达深层的情感内容。肖邦不追求单纯的画面感的营造,而是侧重从音乐情绪的角度暗示性地描绘内心情绪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更为模糊的画面感展示。这种不明确的画面质感,能更好地激发人们对作品的内涵的领悟。

一、从创作意图看《g小调叙事曲》的音乐色调

19世纪,法国大革命和西方启蒙运动的相继开展,为欧洲文学界和艺术界浪漫思想的觉醒奠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更是激发了无数艺术家追逐文艺复兴的思潮。自由平等、思想解放、感性大于理性的浪漫思想在艺术界蔓延,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关心百姓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强烈深重的情感。19世纪的波兰是动荡不安的,华沙起义、国土保卫、沙俄统治,这些敏感的时事一直在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的心理激荡。人民在誓死抗争,守卫家园,远在异乡的肖邦心系家国、忧国忧民,渴望国家太平、期盼家国安定,这些深重的情感时刻在肖邦内心中煎熬,他的音乐创作永远体现着他对波兰的炽热情感。

肖邦《g小调叙事曲》是献给汉诺威驻巴黎大使施托克豪森男爵的作品。作品创作背景是1830年创作源于波兰被俄国入侵,国家灭亡沦为俄罗斯克拉科夫省,该曲的灵感源于亚当·密茨凯维奇的诗。目前学术界对肖邦《g小調叙事曲》是密茨凯维支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而写成的推测给予认可。诗歌创作于1827年,讲述的是普鲁士与立陶宛历史故事。肖邦感动于密茨凯维支写的立陶宛和普鲁士的历史故事,激发他对祖国波兰的爱国热情,肖邦希望他的作品能够成为号召波兰人民反抗沙俄统治,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战歌。诗歌中的:“在诗歌里有永久生命的东西,在实际的生活上一定灭亡”。奠定了整首诗歌悲伤的情绪。借据这句诗歌的寓意,构思了《g小调叙事曲》,整首乐曲以悲伤的爱国主义情绪为基调。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背景奠定了整部作品的色彩基调——悲剧性色调。《g小调叙事曲》虽说通篇的底色是暗淡的不明亮色调,但也存着深度、广度、强度等方面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调。因此作品色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色调的,是多种情感多色谱性的呈现。

从曲调来看,同时具备顽强的抗争性和忧伤的叙述性两种风格。抗争性的旋律与《革命练习曲》、前奏曲《暴风雨》的曲风类似,而忧伤的叙述性曲风则与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一样如泣如诉。密茨凯维奇叙事诗采用民间风格的讲述故事,为了呼应,肖邦在创作乐曲的时候旋律以波兰民间的舞蹈音乐为主,运用即兴的变奏手法来展现诗的形象,同时作品中也存在有“乌克兰因素”。《g小调叙事曲》并未像标题所著,是讲述故事,而是作者是对亡国的残酷现实所撼动,是作者内心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现和忧伤悲壮情绪的流露,这种创作动机让整部作品存在着伤感、悲壮、崇高、英雄感等多种色调。《g小调叙事曲》沉重而缓慢的引子部分就像一位老人哀伤的沉吟,这是一种伤感色调的刻画。引子部分是全曲情绪铺垫的关键,演奏的时候音乐色彩要暗淡,触键要深沉饱满,展现出淡淡忧伤的底色。

主部主题是从容不迫地讲述着故事,故事在左右手的层次表达中娓娓道来。副部着意刻画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充满了戏剧性。副部的戏剧性在于它的两面性的结合,一面是英雄美好形象的塑造,另一面是悲痛情感的表达。长大的结尾则表现了波兰人民争取自由的场面,是对光明未来的憧憬。主副部分是悲壮感与英雄感的交织体现。这种色调要比引子的色调要更厚重,更有质感。26-35小节不稳定和弦和低音八度的使用使伤感情绪进一步。厚重的音乐织体与音乐线条的结合,强调一种哀感与振奋交织、哀痛大于振奋的悲壮色彩,演奏的时候强调音程之间的链接和层次感觉。展开部的主副部是英雄性情绪的塑造,音乐色调应该具有辉煌的金属质感。副部双手八度的演奏要注意连贯,高音旋律线条要刻画出来,级进的八度要均匀平稳,色调要明亮辉煌。长大的结尾则表现了波兰人民争取自由的场面,是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这里要演奏出崇高的色调,是一种在牺牲中看到革命胜利曙光的信心。《g小调叙事曲》的作品在暗淡的底色中,要呈现出“悲剧”的多重色调,通过音乐色调的变化来绳墨作者的音乐情绪。

二、从风格特征看《g小调叙事曲》的结构布局

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充满着浪漫主义风格特征。《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由于受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品中的民族性、文学性有所增强,全曲中爱国主义情怀的宣泄,史诗般的音乐语言延绵流淌。《g小调叙事曲》作品因其艰深的技术难度和晦涩的音乐内涵,被公认为肖邦叙事曲中难度最大的一首。作品中两个鲜明主题的展开,既铺陈了音乐的叙事性描述,也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在音乐结构上,《g小调叙事曲》开创了自由奏鸣曲曲式的先河,在严格按照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组织音乐语言的框架中,加入了许多精巧的变化,使作品看起来既在规范之中,又不落俗套。

肖邦的作品中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他的钢琴作品多以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于华沙起义失败时期,祖国沦陷、流落他乡的肖邦,深感痛苦。肖邦《g小调叙事曲》创作既受《康拉德·瓦伦罗德》诗歌的启发,也受华沙起义事件的影响。作者将为国捐躯的豪迈、乡土难离的情怀、光复旧物的憧憬等多种情感融于作品之中。肖邦选取了史诗性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这种英雄主义的情怀。肖邦不能在前线身先士卒,于是用音乐作品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祖国的热爱以及抗战必胜的决心。《g小调叙事曲》中深沉的引子犹如游吟诗人悲伤的沉吟,史诗般的序幕徐徐拉开。主部与副部都是勇者无畏英雄形象的刻画,音乐结构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质,音乐线条却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细腻柔美,可以说《g小调叙事曲》的诞生,将肖邦史诗性音乐语言的风格运用到了极致。这种史诗性的创作决定了它的结构体量,而肖邦的圆舞曲、前奏曲、夜曲的精炼的结构是不能精确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结构的构思。32个小节连接部和56个小节尾声都极大地扩充作品的结构。长大的结构就犹如一幅巨幅长卷,随着音乐开展画面徐徐展开。126-165小节一连串长句的运用,使得音乐铺陈排比有序,一泻千里的音乐语言气势,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事件在浩浩荡荡的长句推动中不断展开的感觉,构画出了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画。

全曲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但是,这三个部分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奏鸣曲式。再现部中首先再现了呈示部副部主题,使得整个曲式前后对称,形成一种拱形的结构,这种拱形结构完全符合了音乐形象的设定,从抒情的形象逐渐进入到英雄形象的塑造,结尾时候情绪再慢慢的回到抒情的形象中。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全曲的音乐情绪流畅、音乐语言自然。肖邦将变奏的手法灵活的使用也是《g小调叙事曲》的特点之一。主部的材料与副部的材料变奏展开,使音乐形象生动变化。主部和副部經过变奏后分别出现了三次,看似有回旋曲式结构的特点,这种回旋形式使得音乐内容更为连贯,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层次更为突出。

三、《g小调叙事曲》的音画性解析细节

《g小调叙事曲》饱含了豪迈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悲剧的艺术形象。引子铺垫出静穆宽广而又深沉悲伤的叹息,沉重的广板把人拉回到19世纪屡遭邻国血腥的侵略和残暴的统治的波兰。引子中均匀的节奏也铺垫了悲剧性的色彩,指尖触键要轻,左右手要有层次感,略微虚弱的感觉,着意刻画出平静而失落的音乐色彩和感情基调。这种伤感基调的刻画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呈示部主部是忧伤的歌唱主题,演奏时强调旋律的歌唱性。连接部变换为动荡的斗争音乐动机,45-53小节汹涌澎湃的斗争气势扑面而来。副部主题犹如月光下的湖面柔和而宁静。展开部主部主题情绪一路飙升,直到副部主题的英雄式战歌的情绪高潮。插部时大量和和谐音程的使用,使得音乐感觉飘忽不定的转来转去。138小节后又变得从开始,音乐像幽录一样转来转去,大量的不和协音充斥其中,使音乐辉煌灿烂、自由奔放。再现部的音乐情绪虽然仍是充满活力的歌唱,但是不如主部主题般的恢弘。尾声的戏剧性被弱化,两次主部主题的引出层次要分明,戏剧性一次比一次弱,最后在铿锵有力的辉煌八度中结束全曲。肖邦的音乐作品不像标题音乐那样,将音乐所描绘的景物、情绪具象在标题上,而是将情绪的表达具体体现在音乐的线条、和声的运用、旋律的结构的精巧设计之中。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用简洁流畅的音乐线条来传递情感、凸显音乐的戏剧性冲突,情感的处理多蕴含在音乐层次的强弱变化之中,不稳定和声的大量使用,突出了音乐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画面感和感染力。《g小调叙事曲》音画性重点在于悲伤和抒情两种情绪刻画,因此,演奏时候注意旋律线条的处理和音程拉力的表现,在演奏中注意音乐旋律的内涵。

(一)抒情画面的体现

《g小调叙事曲》有一个气息宽广的引子,音域范围跨越了三个八度,仿佛在与你诉说一个遥远的故事。第3-5小节犹如一个疑问句,增强故事的抒情性。第6-7小节是一种叹息性的音调,作为对前面两小节的问题的回答,铺垫出一个悲伤的故事。进入主部主题是叙事性故事的开场,主题动机的波浪形线条,似在喃喃的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旋律中的疑问、叹息都是曲作者对失去祖国的痛心情感的抒发。演奏的时候严格按照肖邦原著中的力度、表情标记。1-3小节慢速演奏,指尖推键,每个音时值饱满,有重音的感觉,体现出沉重有力的感觉。均匀的节奏切记死板,在旋律的行进中通过力度的改变增进情感的表达。

《g小调叙事曲》中,肖邦在副部主题中对音乐的音域、线条、音程、节奏都有作了特殊的处理。音域调整到c—降b之间,这是一个人声可及的音域空间,加强抒情性的塑造。旋律进行以为级进和小跳进为主,节奏舒缓悠长,宛若歌唱性的流动音乐语言。这种歌唱性的吟唱适合体现安静而柔美的音乐形象。着意体现静谧的月夜,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画面感。这段抒情性的旋律中还使用了宣叙性的音调,宣叙音调的使用也是强化了抒情的画面的刻画,宛如老者在倾诉一段哀伤的历史。

(二)悲伤画面的刻画

《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背景决定了它悲伤的情绪基调。《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虽然没有遵循密茨凯维支《康拉德·华伦洛德》叙事诗的叙事轨迹,但是在叙事的情绪上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将悲剧性的情绪贯穿于全作品之中。《g小调叙事曲》主副部两个主题都围绕悲剧的形象进行刻画,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变形手法,旋律音调在情绪上保持统一的音乐形象。副部的主题是具有歌唱性的主题。展开部改变了主副部主题的风格,从柔美的线条式的音乐转变为厚重的和弦式的表达。展开部是前面悲伤音乐的进一步表达。音乐语言上更加丰富,情感在不断的推进,营造出一种英雄视死如归、为国家捐躯的豪迈。这是一种渴望冲破黑暗、重见光明的悲壮豪迈情绪,比主副部的悲伤情绪表达要更有力量。

《g小调叙事曲》的尾声延续的全曲的悲伤情绪,虽然出现新的音乐元素,但是不断循环的音乐元素不断的推进悲伤情绪的刻画。在这种悲伤情绪中,是带有对抗战胜利的希望的,与主、副部和展开部的悲伤情绪都不一样。演奏时,208小节的急板节奏是紧张而悲壮的情绪,右手在注意歌唱性的同时也要将重音记号表现得强有力。241小节开始右手半音阶式的进行与左手的减七和弦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是悲伤情绪的顶峰,之后情绪急转直下进入沉思。这种跌宕起伏的情绪戏剧性,始终体现了叙事诗的悲剧情绪。演奏时,右手的和弦不要僵硬,强调和弦声部中的链接,仿佛是有层次的在叙述悲伤,胳膊要放松力量集中在指尖上。258小节装饰音要特别注意,利用指尖的爆发力和反弹力进行演奏,强有力的触键,将全曲辉煌的悲伤情绪推向高潮。

四、结语

音乐评论家希普曼说“肖邦的作品,无论从整个基调,还是从引人入胜的音色,以及充满激情的表现力来说,都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好代表”。肖邦的叙事曲充满着抒情性、史诗性、戏剧性,音乐形象丰富,内涵深远。肖邦在《g小调叙事曲》中把自己对祖国的感情、英雄的歌颂、现实的悲伤等情绪都融入作品之中。《g小调叙事曲》不像标题音乐那样,将音乐所描绘的景物、情绪具象在标题上,而是将情绪的表达具体体现在音乐的线条、和声的运用、旋律的结构的精巧设计之中。《g小调叙事曲》用简洁流畅的音乐线条,来传递情感、凸显音乐的戏剧性冲突,情感的处理多蕴含在音乐层次的强弱变化之中,不稳定和声的大量使用,突出了音乐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其音画性的刻画重点应是悲伤和抒情两种情绪。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肖邦 叙事曲 小调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