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初探

新闻
艺术科技
2017年08月22日 23:43

潘美秀

摘 要: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笔者以此为契机去探索在互联网全媒体的背景下美术通识公共教育模式,在灵活的“碎片式”学习模式中逐渐形成美术通识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体验美术的精髓,提高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全媒体;美育通识;碎片化学习

1 互联网全媒体与美术通识公共教育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利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产生的福利。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的乐教理论和实践就体现了优秀的艺术教育传统。时至近代,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闻名于世,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能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良好的美育教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推动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之培养,有赖以更丰富更系统的公众通识美育实践。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美术公共美术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互联网全媒体自由多元的信息呈现方式,也势必改变着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格局,影响和引领当前的学习文化。

2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学习资源需求的转变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既有联系有很大的区别,其联系表现在:公共通识美育往往是学校美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衍生,其区别在于:社会及家庭教育受众的复杂性、时间的片段性与空间的不定性。所以学习时空的分割、学习者自身的各种因素,使得注意力稳定性变弱,人们需要微型学习资源以适应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方式。“碎片式”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认知盈余式的学习方式。

3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学习模式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公共素質教育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美育通识教育在社会、成人教育中的开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可接受终身教育尚不够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究其缘由,一方面面对普通公民的美育教育是熏陶式的长期实践,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行为,短期内难见成效。另一方面,公民教育受众的多样化和分层化,又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客观上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碎片式”学习,意为通过一片一片、一点一滴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以及学习思考积累,达到了解情况,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无论是在上班乘车的空当,还是平常家务工作的同时,手机APP、有声读物等教育内容呈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知识、工作技能、提升自我等。更加符合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特点。

“碎片化”学习形式灵活,资源多样,它在互联网上表现为“博客”、“微博”、“QQ空间”、信息搜索和浏览、新闻资讯,等等。这些东西看似“碎片”,其实有许多精华、许多思想、许多心情,以及诸多的历史和现实的记载,也是彰显个性和个人优势特点的东西,这就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吸引人的、快乐的东西,更加有利于形成美术通识学习氛围。学习受众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体验美术的精髓,提高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也更能满足公民美术教育受众的多样化和长期性的需求。

“碎片式”学习的表现形式是发散的,与学校教育“系统性”学习方式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和区别。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的话,“系统性”学习是树根和主干,“碎片式”学习则是枝繁叶茂的树枝和花朵、果实。网络“碎片式”学习的传播速度快,复制性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叠加性都较强,这种自由的学习模式对于,“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都大有益处,显然是“学习型社会”的先进学习方式。

总的来说“碎片式”学习这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细分的教育服务。它灵活而富于生命力,受众更容易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4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学习的关键点

4.1 “碎片化”模式与兴趣点的营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后的学习是没有时间和空间中心的,这极大地解放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良好的美育教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而“碎片式”学习是一种具有丰富学习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在美术教育领域里的丰富教学资源也会在与新媒介碰撞中,散发出更加丰富和迷人的色彩,开创出新的气象。

4.2 “碎片化”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灵活的推送,讨论、知识的积累,容易形成互动分享的氛围,让学习参与者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从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获得信息。而信息交互可以引出创造话题性,在鲜活的美术通识学习氛围中,大众可以潜移默化的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例如视频类学习资源的兴起与广泛应用,在传播和共享课程知识方面,受到的高度重视,使得视频课程从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再加之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动力”促进了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己置身应用于各领域。其中“微课”的开发更是非常典型的知识“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把一个系统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便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及学习情况进行选择。

4.3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碎片化模式价值取向

“碎片化”自主翻转式认知学习,对于一个人自觉地完善、增强公民艺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提倡全民参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美育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和“技能主义”美术教育,面对中国文化现状,应从根本上变革自身形式。首先应建立新的人文精神,以学习受众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为依托,树立更高更长期的非功利性学习与引导目标。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不应忽略综合全面开发的意识 ,不再单纯作为一种训练个体艺术技能和强调道德教化的规范性教育,从而自然的走向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塑造。

5 结语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现阶段在社会、成人教育中的开展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可接受终身教育尚不够完善。基于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碎片化”学习模式灵活多元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构建与开展,从而在点滴的美育滋养中,培养公民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逐步走向人格完善,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1.

[3]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4]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5] 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J].浙江社会科学,2003(9).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东西 修正 美育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