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写生
刘勇
摘 要:水墨人物画最重要的、最难的就是笔墨与人物造型的关系,在水墨人物写生中探索和研究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就是在技法与语言中探寻出基本规律,把传统的笔墨技法与现代的造型方式巧妙结合,使水墨人物画笔墨更具有传统内涵和时代特征,以达形神兼备。传神写照是水墨人物写生的主要,造型是为传神,笔墨在于表达精神,精神才是绘画的生命所在。
关键词:水墨人物 笔墨 造型 书写性 水墨
水墨人物画归属于中国画,这是可以肯定,其绘画语言、工具材料、精神内涵完全与中国画一样,是在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近代西方素描造型方法传入中国,中国文人笔墨系统结合素描造型方法产生了这一新兴画种,是现代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水墨人物画具有传统中国画所具有的一切内涵特征和人文传统,也包含有许多现代绘画新的特质,是中西两大绘画交融的体现。水墨人物写生是学习水墨人物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是为进行水墨人物画创作做铺垫,为水墨人物画创作搜集素材、积累绘画语言;是继承传统、探索绘画语言和师法自然的重要途径。
人物画与山水、花鸟相比较而言,形与笔墨是人物画都必须看重的内容。水墨人物画要解决的就是笔墨与造型这一矛盾而又统一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就在于通过水墨人物写生来很好地实现。在水墨人物写生中探索和研究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就是在技法与语言中探寻出基本规律,把传统的笔墨技法与现代的造型方式巧妙结合,使水墨人物画笔墨更具有传统内涵和时代特征,以达形神兼备。
一、笔墨与造型是水墨人物画写生中最重要的基本关系
造型反映为形神,笔墨反映为笔法和墨色,有史以来,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谁为主,谁为次,争论不休。由于宋、元、明、清以来文人山水画、花鸟画有意识的追求“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绘画特征,使造型让步于笔墨,笔墨因此得到很大表现力,较好地解决了笔墨与造型的关系。水墨人物画是一个非常讲究造型的画种,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形是神的依托,通过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来寄托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宋以前的“古典工笔人物画”追求的是“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水墨人物画讲究造型是笔墨的依托,没有依托的笔墨就只是一种符号。不论写意还是写实,抽象与具象,似与不似,笔墨变化都应该依附在人物形象的结构上,这就是笔墨存在的理由,造型如骨,笔墨如肉,骨肉不能分离。如果人物画离开人物结构去追求所谓的笔精墨妙,此种纯粹的笔墨形式也毫无意义可言。在水墨人物画中,没有造型的笔墨何以谈传神,这个神不单是画面人物形象的神,还包含着画者的精神世界、人格修养。抛弃造型进行一笔一墨的讨论,只能从中探寻出画者的内心世界、人格修养,这又回到笔墨的游戏之中。水墨人物画写生中将传统绘画中具有独特审美形式的笔墨和现代绘画中具有实质内容的造型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作品形神兼具,有骨有肉。
二、水墨人物画写生中的笔墨与造型之间的关系是将他们之间对立的矛盾关系转化为对等关系
如果笔墨至上,造型从次,人物画就没有存在之价值,就可能成为笔墨游戏的涂鸦。如果造型为主,笔墨为辅,笔墨作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失去了作用,精神特质和表现力则会大大削弱,就没有了中国绘画特有的文化内涵,这时的笔墨就又回到工具材料的物质性原点上。在我看来,花鸟画、山水画也需重造型,造型与笔墨应是处于对等的地位,如果说造型让步于笔墨,寻求笔墨的文化特质,可能造成画马则成牛,画梅花则成牡丹,画小鸟则成乌龟,等等乱伦现象;然没有这样的现象出现,马是马,牛是牛,梅花是梅花,牡丹是牡丹,鸟是鸟,乌龟是乌龟,但凡见过客观原型,都分得很清楚;花鸟、山水的造型随意性更大,造型更自由,在把握好造型规律后,笔墨完美地遵循造型规律,作品给人感觉是笔墨高于造型。“不似之似”是造型的最好表述,也是造型最高境界。“不似”是建立在“似”的基础之上的,而又不能完全“似”,“似”要给笔墨留出空间,就得“不似”,“不似”与笔墨的组合才是真正的、完全的“似”,“似”就是有“神”的“形”。这个“形”是具有客观性,又具有文化内涵的精神“形”。为给笔墨有个施展空间,水墨人物画写生中的造型还必须是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造型,用笔用墨才有平台,有线就可用笔,有面则可施墨,中国画的特质才会显现。正如石涛所言“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造型最后还得归结在用笔,造型的显现是靠笔墨表述,那么在造型时就要充分考虑笔墨,笔墨的表现力要有个可发挥的依托。笔墨离不开对传统的临摹,笔墨是历史的积淀,造型能把握住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造型方法是客观规律。只有抓住和把握人物客观规律,再运用好笔墨关系,水墨人物写生就是通过形象的造型来进行笔墨的实验,以寻求造型与笔墨的磨合,充分表达形象和画者的内在精神。在水墨人物画写生中处理好笔墨与造型的对等关系,使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笔墨塑造形象,用造型依托笔墨。
三、水墨人物画写生中造型与笔墨是统一关系
造型与笔墨在绘画意境上是统一的。唐张彦远“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绘画立意于造型,变化于笔墨,水墨人物画写生中笔墨只有围绕造型才能体现本体价值,造型只有依靠笔墨才能具有中国画的文化内涵。要解决好笔墨与造型的统一关系,采取的最好方式就是二者折中,拉近笔墨与造型之间的距离,找到它们之间最佳的契合点,用笔为线造型,用墨为平面造型,笔墨融合转化为线面造型的统一。笔者认为,在水墨人物画学习之前,先要对笔墨与造型进行分开学习。造型训练可以采用西式素描和传统线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西式素描在于打下扎实的造型功底,传统线描在于进行以线造型的转化,为笔墨造型做准备。《尔雅》云:“画也,形也”,体现塑造形象为绘画过程中的必要手段。郑绩《梦幻居学简明》中说:“形象乃为画学入门之规矩也,焉能忽之?”也表达了造型作为水墨人物画写生基础的重要性。笔墨训练可以通过书法与花鸟或山水的训练,具备一定的笔墨功底。经分而习之的后,在水墨人物写生中将笔墨与造型进行原则上的搭配综合,其实就是工具、材料、思维意识、观察方法、审美标准等等的再次洗牌、结合、转化问题。作品中独特的线面结合的造型方式 以形写神的造型方法 骨法用笔的独特性质,讲究墨色、墨法与笔法等,注定不是单纯的模仿客观物体。造型与笔墨的统一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内涵。
四、水墨人物写生中线的“书写性”
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画,工具材料和书法的工具材料相同,同样和书法在技法、审美标准、美学思想、精神特质等等艺术规律上也有相通性,两者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贯通,映照着历史以来书画家们论述的“书画同源”。书法是线的抽象艺术,书法讲究一个“写”,就是用笔,用笔有法则。线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西方艺术的线主要是为 造型服务的,一般只具有造型功能、审美功能,而不具有文化内涵的功能。水墨人物画的线,除了具有造型功能、审美功能之外,还是笔墨语言的基本依托,是用笔用墨的表现方式,也得讲究一个“写”, 和书法的线一样要具有“书写性”,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线条要有意韵、力度,要气韵贯通,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功能,这样水墨人物画才不会偏离方向而成为以线造型的黑白素描。水墨人物画写生中笔墨与造型在绘画技法的“书写性”上是统一的。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使笔墨语言与造型语言得到升华,凸显了笔墨与造型的美学特质。把握“书写性”原则、方式,寻求更好表现现代人物形象的笔墨语言,更好地表达人物形象。造型上吸收西式素描写实手法,以线为骨,通过笔墨浓、淡、干、湿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造型严谨,有一定体块变现,主要以中锋用笔,线条用笔徐缓稳重,突出书写性特征。
五、水在笔墨与造型中的媒介作用
水墨人物画的写生离不开水,水墨,水在前,墨在后,表明水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墨色的干、湿、浓、淡、焦等变化全在于水的运用,笔的轻、重、虚、实、疾、缓等全在于水,墨有了水则活,笔有了水则灵。水墨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结构、、体感、质感、空间、神采等的表达,也就是造型,全在于笔墨的变化,笔墨的变化在水的参与,造型也离不开水。有了水的参与,笔墨才可能充分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才可能生动、传神。潘天寿也论述了水在中国画中的巨大作用,“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传统中国画中提到了笔法、墨法,而用水则只是在谈论画法时有所涉及,没有关于“水法”的专门论述,多是蜻蜓点水简略提及。对用水论述并形成理论的非黄宾虹莫属,他在论画中专门论述了用水设色。现代浙派水墨人物画的崛起,以李震坚、方増先、周昌谷、王伯敏、刘国辉、吴山明等人为代表,对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说水墨人物画的主阵在浙派,在水的技法和理论方面都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完善了水墨人物画的理论。王伯敏在黄宾虹对水法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法: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泼水、铺水、渍水。“水法”的提出,对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水法的运用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水墨人物画讲究意、韵,意是气,韵是律是节奏,水的参与,点、线、墨才会达到水墨淋漓的效果,才会产生韵律感、节奏感,人物形象的外在形貌和内在精神则和谐。水的作用受到关注,水成为不可取代的水墨画材料,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得到更广的发挥,推动着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水有意,是媒介,水是纽带,有了水,水墨人物画才会有欣欣向荣的今天。
水存在与自然,无常态,故而难把握,用水的好坏决定作品境界、品位的高低。上善若水,水用好,则笔墨清明灵动,气息通透;用水不当,则笔墨含混不清,浑浊板滞;用水一定要恰到好处,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限制,恰到好处是不能事先设计好的,只能是一种将就偶发性的。水本无生命,却是生命之源,自然万物都离不开水,有了水则万物生。水可以洁净人的肉体,也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水墨人物画离不开水,离开了水,就如沙漠行舟,枯涩无生气。水不单是笔墨的纽带,用水是否恰当,还关联着画面境界的和谐,影响着画面气韵,水是营造水墨人物画境界的灵魂。
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刘文西等老一辈人物画家都阐述过水墨人物画造型与笔墨关系的重要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型写实不是客观再现,而是人物结构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具体变现与主观情感的真实表达相结合。传神写照是水墨人物写生的主要,造型是为传神,笔墨在于表达精神,精神才是绘画的生命所在。
参考文献:
[1]南羽.黄宾虹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2]石涛.俞剑华注释.石涛画语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郎绍君.守护与拓进:20世纪中国画论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4]毕建勋.水墨人物画写生与创作[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