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非得就“太监”这一类型的艺术人物论短长,那在我记忆中最印象深刻的那一个,我一定会送给《大明王朝》中王劲松老师演绎的杨金水。
因为无论是人物层次的丰富、思想的复杂还是折射出来的主创思考的深刻性,高公公和杨公公还真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但是《琅琊榜》中的这位高公公,他揣得了圣意、装得了糊涂、和得了稀泥、卖得了呆萌、选得了站队。
他轻轻松松就把《芈月传》后来的那位一身忠骨和正气的大监沦落成“寻常”之时,我好像就没有理由不“顺从民意”,毫不犹疑地让他在这里占一席之地。
因为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而言,被受众“喜欢”正是审美最圆满的闭环,而对高公公,我不想掩饰我的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
我的喜欢,是因为“恰如其分”。而这首先就表现在对这个角色处理的恰如其分上。
无论是作品人物主次的安排,还是故事环境中这个六宫都太监在这场夺嫡、翻案中所起到的作用,都决定了高公公只是《琅琊榜》中的一个“小角色”。
既然是小角色,编导在其身上的下笔,都是极淡的,绝大部分仿佛都是在可有可无处云淡风轻的一、二笔闲笔。
而演员的出场很多时候都是梁帝如影随形的一个陪衬,一个站在应该站的位置上低眉顺目的“背景”。
但就在这样的限制中,谭希和却非常出色地用细腻和分寸在眼底眉梢间的一个个眼神和一个个极细微的面部表情中达成了表演低调的华美。
正是他们安排上的恰如其分,使高公公在“真实性”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个与观众认知经验“神似”的高公公,存在感满满,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而我若也是要挑刺的话,唯一的一处就是知晓夏江告发梅长苏,梁帝要当庭测试验证之时,送信静妃让苏先生不要进宫以及赐毒酒时“这杯是苏先生的”刻意提醒的情节设计。
因为在我眼里,编导的这一安排相对于对这一角色一贯处理的手法、人物的基调、其行为的逻辑都有突兀和生硬之感,也是恰如其分中唯一的一次僭越。
更多琅琊榜情报爆料,请搜索创客江湖:ckjh2016
(文/云淡风轻地微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