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流浪地球》电影版开拍,它会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

电视
Big柒电影
2017年06月04日 22:50

前几天,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版正式开机了。

一部中国原创的堪称伟大的科幻作品终于要电影化了,这真的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从已知的消息来看,处处都透着积极乐观振奋人心的光芒。

“剧本创作近三年”,“300多人的概设团队和美术团队”,“4位中科院科学家帮助构建完整的科学观”。

导演郭帆,创意十足的《李献计历险记》真人版导演,口碑佳作《你好,疯子》监制。

甚至我都脑补出了电影的开篇,一个沧桑的男声缓缓道来:“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在《三体》看似烂尾,《球状闪电》还未有实质性进展的时候,《流浪地球》真的能在科幻领域一片贫瘠的中国电影土壤上开出娇艳的花朵吗?

我害怕巨大的期待下会有巨大的失望。

《流浪地球》虽然是篇短篇小说,却不容易电影化,因为它——太宏大了!

因为它的宏大,我弱弱的猜测,至少有三点困难等待主创们去克服。

一,矛盾冲突与情感

我不妨概括下《流浪地球》的几个关键词:地球逃逸,人类精神,太阳危机。在读者们甚至是站在浩瀚的宇宙视角来看着这颗小小的地球的命运。当这些宏大的主题化为影像的时候,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串逐渐升级的矛盾来切入故事。想想《降临》、《太阳计划》、《世界大战》这些优秀的末日题材电影不外如此,伟大的《星际穿越》甚至用了一半的时间来讲述父女情和父子情。

而《流浪地球》除了最后一章有较大的矛盾冲突外,全书都在宏伟的叙事中书写地球的命运。

《流浪地球》小说本身涉及到的情感就如蜻蜓点水般一闪而过。“我”和同学的互不理解,“我”的父母之间若即若离的婚姻关系;“我”和“加代子”平淡如水的相交,都在宏大的宇宙交响曲中显得非常薄弱。别说打动人心了,就连情感脉络都只是若隐若现。

全书中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情感冲击来自于地球叛乱后,被惩处的5000人的精神丰碑屹立长存。可这段情节显然会留在影片末尾,如何在之前的一个小时讲个好故事,稳住观众的屁股将是主创们的难题。

二,特效

观众们对一部科幻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就来自于特效。

而特效的水准来自于制作公司的水平和钱。目前《流浪地球》的投资不得而知。

就算资金充足。

以过往的经验来看,国产电影展现小规模的精巧特效常常会出彩,比如《功夫》。

一旦上升到大场面,往往就假的一匹,让人发笑,比如那几部消费着中国传统神话ip的“巨作”。

《流浪地球》小说涉及到的特效场面都不小。

大到平原上林立的上与天齐的地球发动机;反物质炮轰击小行星;逃逸时代后的冰原废墟;太阳氦闪;熔岩毁灭城市。

小到叛乱年代里人手一支的未来武器,局外人的我真不知道要烧多少钱才能逼真展现。

好就好在刘慈欣的巨细无遗的细节描写几乎已经提供了可视的概念图,比起《三体》里的多维展现,这可能更容易让美工少挠些头皮吧。

三,经验

《流浪地球》最大的困难恐怕还是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就算已经能铸就《阿凡达》这样视觉奇观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也是从《2001漫游太空》、《异形》、《终结者》、《星球大战》这样一步步走来的。

而我们的科幻电影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也有过《大气层消失》这样的先锋之作,但拿着投资商的钱去和“模型”、“特效”、“人文”刚正面的科幻电影,它还是第一次。

但越困难,不就意味着越具备挑战的乐趣吗?伟大也从来是和困难相伴相生。

但愿像刘慈欣的小说一样,改编的电影也能成为中国科幻迷的骄傲。

借用小说最后一句作为结尾,希望主人公的唏嘘能变成上映后的惊呼:“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影视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