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赞我的国!改革开放初期南派电影的敏锐与勇敢

电视
南国文艺
2018年05月23日 06:27

就在刚刚过去的520,作为“赞赞我的国”系列活动之一,广东剧本超市邀请了《雅马哈鱼档》的原著作者和电影编剧——今年81岁的作家、剧作家、大学教授、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前来做客。

章以武的讲座主题是《影视鉴赏的四个圈》。哪四个圈?答案是:本能圈、人性圈、哲理圈、审美圈。听起来很学术,但其实很生动。因为章以武特别擅长举例子。

比如他解释“本能圈”,说到很多观众都喜欢一种电影类型,“一支枪加一个美女”。解释“人性圈”,提到民间流传既广且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它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少男少女们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和渴望,虽然大多数老百姓都不会这么表达,但他们心里有,这就是人性”。

章以武提到曾经有一部很有名的电视剧叫《渴望》,女主人公刘慧芳当时很受欢迎。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看完这个电视剧以后,很多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媳妇是刘慧芳。”还有,一个剧作家如何设置集中的戏剧冲突?他说:“就像一条胡同里两条狗互咬,但两头的路都封死了,两天都不能打开。”

在中国现当代的导演里,章以武专门提到了冯小刚和张艺谋。他认为,前者特别擅长人性化的剧情设置。比如,《天下无贼》所涉及的题材或许换了别人就拍不出来,但冯小刚不但能让它成功公映,而且还拍得很接地气,“这是一个极端聪明的导演”。而后者的《秋菊打官司》,则体现了一部好电影所具备的哲理性,“它的思想深度就在于,它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里的人已经开始具备了法制观念”。

章以武的成名作《雅马哈鱼档》,在影史中地位很高。作为南派电影崛起的代表作,它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影片诞生在1984年,在那个人们对商品经济的定义仍存疑惑和分歧的时代,《雅马哈鱼档》却破天荒地以一群个体户为主角,拍出了当时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缤纷与鲜活。

《雅马哈鱼档》曾入选央视“中国电影百年”,评语是:它撕开计划经济的一角,呼唤市场经济的到来。但章以武坦言,当初他在创作该片的原著小说和电影剧本之时,并没有想得那么深远。“我只是觉得,青年们有个劳动致富的平台,这是一个值得表现的新生事物。”但正是这种对大时代敏锐的嗅觉,令他创作的《雅马哈鱼档》最终跻身影史。

当天,不少剧本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都向章以武积极提问。有个问题,章以武说,他过去也常被问到:我喜欢写作,但却总觉得生活平淡没什么可写,怎么破?

对此,章以武坦言:创作者确有“天赋”一说。“以前我们很少能强调这点,但其实这点太重要了。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你父亲和母亲有没有给你这个基因?或者再讲得通俗一点,你是否‘多情’?如果你内心情感不是很丰富,那或许你可以做文字工作,但这跟搞文艺创作是两码事。”

除了天赋,还有阅历和学养,以及更重要的:严格的训练,长期的积累,坚定的韧性。因此,若没有对写作强烈的爱,这是一个很难坚持的事业。说到这里,章以武笑着总结:“写作是一件非常寂寞的事情。它是一个人的上天入地,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来源 | 广东剧本超市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张艺谋 广东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